市民評論,政治動向,社會,國際

中國靠封鎖就能讓台灣全面停電 國安官員曝「這麼做」能撐更久

2025-10-08

19 人氣

台灣各地在2017年8月15日發生大停電。(陳品佑攝)
 
台灣各地在2017年8月15日發生大停電。(陳品佑攝)

台灣97%的能源透過海運進口,一但中國對台灣重要航道進行封鎖,液化天然氣庫存可能在11天內就油盡燈枯。台北與華府為此採取緊急措施,試圖透過拉高美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占比,以及尋求美方提供承運保險與海上護航承諾,來堵住這個「致命弱點」;一名台灣國安官員則指出,電力配給將能讓台灣能源撐更久。

華爾街日報(WSJ)7日報導,中國近來的軍演顯示,北京若想圍困並勒死(strangle)台灣,只要封鎖其維繫生命的主要航道就能達成目的,這種戰略比武統的風險還要低。為了讓台灣具有抵抗封鎖的能力,台北與華府展開緊急行動,正想辦法解決這座島嶼的一項「致命弱點」(Achilles' heel),即台灣約有97%的能源依賴海運進口,尤其是液化天然氣(LNG)提供了台灣近一半的電力,一旦航運遭全面切斷,台灣的液化天然氣庫存可能在11天內就耗盡,煤炭則約可撐7天,屆時全島發電能力將陷入癱瘓。

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FDD)分析,台灣目前有30%的液化天然氣仰賴卡達供應,而中國是卡達天然氣的更大買家,這使北京對卡達政府可能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成為台海危機的潛在壓力點。根據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分析師的說法,若台灣能將美國液化天然氣進口比例從目前的10%拉到更高,將有助於提升能源安全。台灣中油公司(CPC)今年已與美國阿拉斯加方面簽署意向書,擬購買數百萬噸液化天然氣,並可能投資管線與液化設施,未來讓阿拉斯加能直接對外出口天然氣。

美參議員提法案 助台確保美國LNG供應

由於台灣民間對核電風險疑慮日益增加,以及現任執政黨民進黨的推動下,一場反核運動最終導致全島核電廠相繼關閉,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於今年5月正式停機。如今,台灣當局為了加強能源儲備,再度考慮重啟核電。但問題是,台灣想要電力自給自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希望在2027年就具備武統台灣的能力,台海危機可謂是迫在眉睫。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芮基茲(Pete Ricketts)與德拉瓦州民主黨參議員庫恩斯(Chris Coons)於9月提出法案,協助台灣確保能穩定獲得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其中包括由美國政府提供保險支持,確保承運人在台灣受到威脅時依然能持續運送能源至台灣。

芮基茲表示,他提出這項法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中國領導人懷疑解放軍是否真有能力擊敗台灣,「每當我們為台灣採取新行動而出線新變數時,他們也得因此改變計畫。」

專家警告「低強度海上檢疫」也能擊垮台灣

美國對台灣採取戰略模糊的外交政策。若中國發動明顯的軍事攻擊,華府勢必得選擇到底要不要採取軍事干預;但北京若採取像是干擾台灣海上貿易或燃料運輸這種更隱晦的手段,就會讓美方面臨更複雜的決斷。

舉例來說,北京可能以「執法行動」(law-enforcement)或「衛生稽查」(health action)為名,要求對開往台灣的船隻進行檢查,藉此向台灣施壓。由於「封鎖」(blockade)在國際法上屬於對敵國的戰爭行為,中方可能不會明說是「封鎖」,而會稱其為「檢疫」(quarantine)等其他名義。中國若以檢疫名義行動,台灣和美國就得決定是否採取軍事行動,而且還有可能反被指責是發動戰爭。

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資深中國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說,「即便這種脅迫(coercion)手段低於戰爭門檻,但仍可能擊垮台灣。(bring Taiwan to its knees)」他續指,「真正令人震驚的是,光是低強度的檢疫行動就會讓台灣迅速暴露其弱點,迫使台灣領導人做出政治代價高昂的電力配給決策。」

國安官員稱如實施電力配給 台灣能源可撐更久

若台灣實施電力配給,能源供應或能延長使用時間,但此舉將對台灣製造業造成連鎖衝擊,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一旦停產,影響將波及全球。

一名台灣國安官員則指出,實際情況下的能源存量可能比兵棋推演預估的更能撐久。他說,「在封鎖或準戰時狀態下,工業運作以及幾乎所有事物都得放慢腳步。」該官員援引內部估算指出,戰時情境下台灣的能源消耗將減少約3分之2。台灣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能源安全研究員呂采穎表示,「如果能源供應只剩平常的3分之1,基本上就代表多數工業部門都得停擺。」

若遭全面封鎖,台灣的基本物資運輸也將中斷。根據CSIS的推演結果,台灣雖然約有7成食物仰賴進口,但仍可自給約9個月,只是飲食將日漸單調,還不至於立刻陷入飢荒。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