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大概是民選總統以來,第一位就職未滿月就讓人失望的總統,他對民主的認知狹隘,對自己口口聲聲「團結國家」的「口號」缺乏行動力,掌握了執政權,却欠缺以體制化解朝野上路的政治能力,以至於這一個月來從國會到街頭,還糾纏於「國會改革」法案。
沈伯洋的笑話成了賴清德的笑話
身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一方面下達「動員令」,一方面還聲稱「不是政治上的對決與攻防,不是製造衝突與對立」,他欽點的不分區立委沈伯洋倡議監控「第五縱隊高風險族群」,胡扯國會改革法案通過後,藍白立委可以通過提案北京高鐵蓋到台北,被嘲諷「精神狀態是否有問題」後,改口說難道看不出這只是舉例?如果沈伯洋的邏輯可以被接受,藍白立委是否可以「舉例」,造謠式舉例升高社會對立情緒的沈伯洋才是「第五縱隊」亂台的原兇?
沈伯洋不斷以「認知戰」攻擊北京與藍白立委,而也甚至還自許也被民進黨認為是「認知戰」專家,他的認知戰豈不成了「造謠戰」,恐怖的是,他造的謠混亂打擊的是台灣民主、台灣社會,於「反共抗中」沒半點用處,他成了台灣民主笑話的代表號,這個代表號還是賴清德封的,沈伯洋的笑話成了賴清德的笑話。
民進黨對對抗國民黨威權起家的政黨,其發軔地一在省議會二在立法院,無非是強化民意機關職權,達到真正能制衡監督行政權的民主目標,賴清德如果沒當過立委,也就罷了,他偏偏是曾任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的總統,遺憾的是,他有當總統的志向,却沒有對「民主」的正確認知,否則他帶領的民進黨不會以「反國會擴權」做為「青鳥行動」的號召,因為即使民主化三十多年來,台灣民主國會的職權迄未完備,半吊子調查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賴清德鼓動「民意」對抗最高民意機關立法院,這就是典型的民粹,他說這是「搭起社會對話溝通的橋梁」,若非偽善,就是無知,聽聽民進黨人宣講的哪一條不是攻擊?而且是造謠式攻擊,民進黨建構了一條攻擊藍白的「綠色橋梁」,又如何能止藍白不另造一條橋梁,闡述他們何以推動國會改革的緣由?民進黨有群眾,國民黨和民眾黨難道沒有群眾嗎?賴清德的放任或政治無能,讓國會改革成為朝野賽局下火車對撞的標的,而且,在他就職未滿一個月,就發出集結號,時機會不會太早?敵意會不會來得太快?
「賴清德元年」唯一做的事:反國會改革
李登輝總統在任時,即使擁有近六成民意,他念茲在茲的還是民進黨(在野黨)的政治訴求;陳水扁當選總統,朝小野大,他一路拜訪國民黨「大老」,約見國親兩黨主席,雖然因為核四停建讓高層對話無功;馬英九當總統,為了ECFA爭議,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辯論,一場太陽花學運和林義雄繼而絕食,停了兩岸服貿協議,封存了核四,或許太陽花讓民進黨食髓知味,以為這就是民進黨「奪權法門」,却忘了如今朝野易位;蔡英文當總統,雖未舉行高層對話,但不論年金改革、司法改革,還是用「國是會議」妝點門面;賴清德若非裝都不裝,就是不知「總統團結國家」應為何事。
事實上,早在他就任前的四個月,有無數意見建議他因應三黨不過半的新國會,應該約見在野領袖,結果這件事讓蔡英文做了一半(約見柯文哲),他聞風不動,當時論者多半「體諒」他謹小慎微,不敢在蔡英文任何最後「造次」;就職迄今,沒聽說他對新政局有任何具體想法,遑論行動,被立法院退回的NCC委員名單,不見調整;考試委員名單算是面面俱到,但這是蔡英文任內就委請蕭美琴主持審荐會的名單,功勞簿記上的是蕭美琴而非賴清德;賴清德做的是就是核可行政院提請立法院覆議國會改革法案,然後,中常會下達「不能輸」的街頭宣講動員令。
不論行政院提請覆議,或覆議未通過後的聲請釋憲,都是憲政程序,前者,立委只能同意或不同意,後者,立委連說話的空間都沒有,只能靜待憲法法庭裁判,立法院三讀法案,民進黨動員群包圍立法院,行政院覆議,民進黨街頭宣講後也要包圍立法院,試問,憲法法庭裁判時,是否還要包圍司法院?
對於國會改革法案刺激民眾對立情緒,民眾黨提出電視辯論,民進黨却拒絕,總召柯建銘批評,「覆議案的戰場就在立法院,不需要私設刑堂」,電視辯論是減少社會動員成本、最簡單的社會溝通方式,如果覆議案電視辯論是私設刑堂,總統競選電視辯論又算是什麼刑堂?(推薦閱讀:夏珍專欄:民進黨不仁,以政務官芻狗)
國會改革得之不易,民進黨內不是沒有清醒的人,遺憾的是,賴清德深陷沈伯洋的認知戰而不可自拔,錯失國會改革深化民主的歷史機遇,從覆議案到釋憲案,國會改革拉鋸還得一年半載,值得嗎?這就是「賴清德元年」想做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