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評論,政治動向,社會,國際

川普眼中「大豆比半導體重要」 翁履中解析

2025-10-02

58 人氣

▲川普(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旅美學者翁履中2日以「大豆比半導體更重要?」為題發文,坦言川普的政治算盤,確實讓台灣聽見無奈訊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日發文宣布,預計10月底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屆時將聚焦大豆議題,誓言保護美國農民、絕不讓他們失望。旅美學者翁履中2日以「大豆比半導體更重要?」為題發文,坦言川普的政治算盤,確實讓台灣聽見無奈訊號,就連大豆看上去都比半導體重要。

翁履中指出,川普強調中國是因為「談判原因」而拒買美國大豆,已讓美國農民蒙受損失,他準備動用關稅收入來支援農民,從數據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去年美國出口至中國的價值就超過120億美元,但今年9月新行銷季至今,中國尚未購買任何美國大豆,創下1999年以來首次,共和黨農業州選民對此極為關切。

與此同時,台灣也感受到來自川普的壓力,比如今年7月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9月又暫緩一項價值超過4億美元的軍援計畫、更有外媒報導稱北京要求美國從「不支持」台獨調整為「反對」台獨,加上美國商務部長呼籲台灣將更多晶片產能轉往美國,台灣政府公開拒絕,凸顯了談判的張力,也讓台灣內部普遍擔憂,川普可能為了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犧牲台灣的利益。

翁履中表示,大豆比半導體更重要,這觀點聽起來雖然荒謬,但就是現實,因為大豆議題的背後,是美國農民與選票,而半導體背後只有台灣,卻沒有足以影響美國政治的力量。對川普而言,選舉利益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當美國農民大聲抗議,他必須立即回應;而當台灣默默承受,川普就會認定這是一塊「軟土」,可以繼續深掘。川普的政治邏輯從來不複雜,誰能帶來選票、製造壓力,他就會回應,相較於美國農民能組織遊說、透過國會議員施壓、還能影響中期選舉,台灣就只能依靠華府的善意與國際同情,無法觸動美國國內政治的天平。

翁履中也提醒,川普對中國一再退讓,卻對台灣毫不留情,表面上高調放話、要和習近平談判,實際卻頻頻鬆手,放棄關稅升級、默許晶片技術出口中國、不執行對伊朗石油的制裁,甚至拖延TikTok禁令,底線一次次後退。與此同時,台灣卻被當成展示態度的工具-軍售遭拒、高層過境受阻,甚至被指責「偷走美國晶片業務」,背後邏輯很清楚:對北京退讓,是為了談判籌碼;對台灣冷淡,則是因為台灣不敢反抗,這就是「軟土深掘」的真相。

翁履中認為,對台灣來說,川普為了大豆強硬發聲,應該是一記當頭棒喝,就是低頭順從換不來安全,只有勇敢、清楚表達立場,並展現自身不可取代的戰略價值,才不會淪為被邊緣化的棋子,所謂「矽盾」不該只是科技產業的象徵,而必須讓美國看見,支持台灣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是政治與戰略利益。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