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急遽升溫,川普政府對中國加徵145%關稅,並堅持由習近平主動致電尋求談判,但北京認為對話須必須謹慎,也拒絕示弱,更極力避免「澤倫斯基」那樣的場面出現,雙方高層溝通陷入僵局。同時,美中都在強化非關稅報復工具,對抗態勢越演越烈,兩國貿易戰短期內恐怕難以降溫,且衝突風險正不斷升高。
美國有線電視(CNN)報導,美國總統川普9日宣布暫緩對多國加徵關稅,消息一出,全球市場應聲大漲。白宮還表示,已與幾十個國家接觸,準備在未來數周安排通話與會晤。然而,唯一缺席這波外交行動的國家,就是中國。
當全球其他國家獲得90天的關稅喘息期時,川普卻對中國加碼開徵關稅,宣布美國將對所有來自中國的商品額外加徵145%的關稅。作為回應,北京則對美國戰略性產業下手,限制美國電影在中國的進口,還將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提高至84%。
全球兩大經濟強權之間,1場史無前例的貿易戰迅速升溫,雙方大眼瞪小眼,都在等待對方「先眨眼」。
須等中國主動示弱
兩名白宮高級官員向CNN透露,美方不會率先對中方釋出善意。川普明確指示團隊,必須等中國主動示弱,因為白宮認為是北京選擇報復,並升級貿易戰。
美國的立場已傳達給北京約兩個月。川普團隊清楚告知中方,習近平應該主動向川普請求通話。但據3位了解官方溝通情況的消息人士透露,北京多次拒絕領導人級別的通話。川普團隊認為,最大障礙之一是習近平不願在國內被視為軟弱,主動向美方示好。
川普希望與中國達成「大協議」,不只要增加美國出口,還要打擊芬太尼的走私,並重組TikTok在美國的營運架構。他曾在白宮活動中表示:「中國想要達成協議,他們只是還不知道該怎麼做。你知道的,他們是很驕傲的人。」
川普與習近平外交風格背道而馳
不過,幾個月來,美中領導層一直在各自為政,讓雙邊關係惡化,雙方的善意舉措也都無人回應。雖然幕後的工作層級官方溝通仍在進行,但高層對話卻中斷許久。3位知情人士透露,非正式渠道也未見成效,讓這場經濟角力賽越演越烈,結局充滿不確定性而且代價高昂。
有些現任及前任美國官員指出,中國講究嚴謹的外交禮儀,並希望作好充足準備,來為習近平安排如此重要的通話,這與川普的商業作風格格不入,是促成有效對話的主要障礙。
北京試圖建立類似過去習近平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的後門渠道,但目前尚未成功。據官員透露,美方反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擔任主要溝通人員,理由是王毅不夠接近習近平的核心圈,且難以信任。消息人士還說,川普白宮已向中方提出具體希望接觸的人選,但中方不肯讓步。
進一步加劇緊張的是,王毅與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先前通話,中方公布的紀錄似乎曲解通話內容。盧比歐表示:「那根本沒發生,至少在通話中沒有發生,或者可能是他們的翻譯不願意那樣翻。」
不能出現「澤倫斯基」場面
川普官員雖然曾公開宣稱,川普將主導與習近平的互動時機,但是白宮國家經濟會議(NEC)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10日在CNBC卻表示,川普「將決定」何時開始對話,然而目前顯然「球在中國手中」。至少川普團隊是這麼認為,但北京顯然不這麼看。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10日表示,中方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但對話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如果美方選擇對抗,中方將奉陪到底。施壓、威脅和勒索不是與中國打交道的正確方式。在這場僵局中,白宮優先推動與日本、南韓和越南的貿易協議,來對北京施壓。
前任及現任美國官員不排除建立其他的準備渠道,為可能的川習通話鋪路,但關鍵是讓中方相信,習近平不會像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那樣,在橢圓辦公室遭到羞辱。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會長、前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羅素(Danny Russel)表示:「無論如何,中方不願讓他們的領導人陷入澤倫斯基當時的境地。他們希望為會晤打下某些基礎,並建立一定的規則。」
中國正評估各種戰略性打擊
中國試圖透過可影響川普的商業領袖來接觸他。習近平派副國家主席韓正前往華府,參加美國總統就職典禮,成為歷來訪美出席典禮的最高級別中國特使,韓正當時也與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會面。
馬斯克在中國有龐大的商業利益,也在川普政府擁有巨大影響力。1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國官員原本希望透過馬斯克作為中介,與川普政府建立更直接的溝通渠道,但迄今未見成效。
北京也曾考慮打擊在中國營運的美國企業,例如蘋果、特斯拉、卡特彼勒和星巴克。但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北京最終放棄這個想法,擔心中國消費者反彈,共產黨也可能因此失去透過企業高管搭建後門的潛力。
不過,中國仍在評估對華府進行戰略性打擊的其他選項,除了提高進口關稅之外。中國可能會像川普第1任期貿易戰時那樣,改為從巴西購買大豆與農產品,而非依賴美國。
習近平在其他領域取得進展,包括奪取台灣
至於美中誰在這場衝突中更具籌碼,答案見仁見智。川普的鷹派顧問納瓦洛(Peter Navarro)認為,北京無法承受貿易戰升級。也有人認為,這種看法過於天真,忽視掌握全部國家資源的威權領導人。
曾任川普副國家安全顧問的波廷傑(Matt Pottinger)與國家安全會議中國事務主管陶濟安(Liza Tobin)在《自由新聞》(Free Press)撰文形容,這場美中對抗是1場「混亂的分手」與「零和競爭」,結局將牽動全球。他們認為,兩大強權實力相當,但目標迥異。
他們寫道:「當川普在貿易戰中取得上風時,習近平卻在其他更具決定性的領域取得進展:人工智慧、先進製造業,以及奪取全球最重要戰略地產——台灣——所需的軍事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