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關稅政策,台灣將被徵收32%的關稅,儘管晶片未被列入徵收範圍,但美國顯然對台灣晶片產業虎視眈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週四即表示,美國打算把從台灣流失的晶片製造業帶回美國,並批評台灣奪走了美國所有的晶片業務。
據《商業內幕》報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週四接受 CNBC 頻道的《Squawk Box》採訪時表示,雖然川普總統最新一輪的關稅並不適用於半導體,但川普仍在研究美國如何重新在晶片製造業中立足。
盧特尼克也質疑為何美國的電子產品「主要在台灣製造」,表示之前的工廠都設在美國,但美國的政策讓台灣奪走了產業,(All of our electronics are primarily built in Taiwan. It used to be built here. Our policies let Taiwan take it all.)「我們擁有我們喜愛的iPhone,為什麼它們必須在台灣和中國製造?為什麼它們不能在美國用機器人製造?你知道川普說了什麼嗎?它們將在美國製造。」
川普曾在競選期間表示,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製造業務而變得富有。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全球 92% 最先進的微晶片均由台灣生產。他在接受彭博商業週刊的採訪時表示,台灣幾乎奪走美國晶片產業的100%,「不應該讓這件事再發生」。
事實上,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試圖減少對台灣晶片製造的依賴。拜登2022年簽署了《晶片法案》,旨在透過向晶片產業注入數十億美元的聯邦資金來促進美國晶片製造業的發展。2024年11月,拜登政府表示已向台積電提供高達 66 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造三家晶片工廠。
雖然這些舉措有助於促進美國的晶片製造,但《商業內幕》詢問專家,指出台積電可能仍會繼續在台灣生產最先進的晶片。《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米勒(Chris Miller)就表示,台灣政府不太可能在近幾年就允許台積電在美國建造最先進的晶圓廠,「這是台灣最寶貴的戰略能力,沒有它,從川普政府獲得美國的安全保障將變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