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新知,市民評論,社會

少子化另類幫凶!年度兒少交通傷亡人數攀升 機車事故占比仍高

2024-10-07

59 人氣

少子化的現在,孩子要平安長大卻也不容易!交通部統計,去年度的兒少交通事故傷亡總人數突破三萬,是近五年來的新高,更是兒童少年非自然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整體機車事故傷亡人數,光是兒少就占了近九成!當安全座椅等防護配備的標準,再被各界檢視的同時,學童家長也重申集體安全意識的重要性。

圖/TVBS
 
圖/TVBS

艷陽高照上課日,左手書包右手牽兒子,是年輕騎士爸爸,一早出門標配。

一邊倒退一邊注意後方來車,盡自己所能,避免一切交通威脅,機車接送看似風險不低,然而在學童家長眼裡,徒步接送未必更安全。

記者vs.學童家長Zachary:「像這一段馬路有沒有,雖然早上會有人在這邊顧,可是因為這條很窄,所以其實摩托車都會鑽右邊,鑽汽車的右邊,你看那樣有沒有,一台車就這樣過去了,反而路權一樣的時候,你還覺得比較安心,嘿對。」

台灣少子化危機難解,兒童少年非自然死亡數字,卻呈現攀升,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交通事故,交通部統計近五年傷亡人數,2019年2萬6604人,隔年又略有增加,2021年疫情減少了國人整體外出,間接降低意外機率,然而到了2023年,3萬151總人次,直接高過前四年同期。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車輛的數字也是越來越多,那在疫情過後我們就看到了,更加劇的數字的加高,大概就是一年是有1.3,到1.5(百分比)的成長量,其實就兒少來說,他的交通事故六成都發生在路口,首先我們因為兒少的身形比較矮小,所以他在路口他要進行穿越的時候,他第一個就是他必須要被駕駛看見,那我們在兒少的交通事故當中,其實可以看到,七成都來自於孩子在乘車的一個歷程,那這七成裡面又有八成的部分,是來自於機車的交通事故。」

衛福部的進一步數據,更明確指出108到111年度,機車事故造成的338例兒童少年死亡人數,占了整體數據88.95%,從外傷救治角度來看,死傷狀況可歸納兩大類。

新光醫院外傷科主任陳慶霖:「就是說常受傷(案例),就是肢體受傷或是內臟受傷,比如說肝臟脾臟,致命大部分是腦部。」

以單一醫院近兩年統計,17歲以下兒童或少年因車禍送院,胸腹損傷比例最高,肢體受創占了四成,而最嚴重的頭部出血平均每十位就有一位,起因不外乎細節疏忽。

新光醫院外傷科主任陳慶霖:「比如說他可能搭摩托車,他沒有安全帽,或是戴安全帽,不是很符合規定,或者是他沒有安全(措施),比如說我們有座椅,他可能就站在爸爸媽媽那個前墊上面,或是坐在後面沒有抱緊,所以他如果腦部損傷,一般都相當嚴重。」

學童家長Zachary:「像現在不是有規定說,不能讓小孩坐在前面嗎對不對,所以很多那個家長,也開始都會在後面裝安全座椅,但是裝那個安全座椅我看起來,第一個是它的材質,它看起來其實跟摩托車後面,那個手把其實差不多,第二件事是很多家長都有裝它,並且他們很相信它,可能讓小孩就是在後面,直接攤睡在那個安全座椅上,或是讓小朋友在後面,做任何小朋友自己的事情,我如果沒有這個東西,我讓小孩坐在後面的話,至少我會很有警覺意識,我小孩在我後面,我不能快我一定要小心。」

專業建議和家長的感受差距,或許源自於機車安全座椅,至今仍沒有明確標準規範,審計部也才對此提出指正。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雅荏:「比如說我們在國際上,日本歐美有看到一些,使用在孩子身上的安全的護具,像是頭盔或者是護膝,甚至是身上有一些,如果遇到撞擊的時候,可以充氣的一個裝置,那這些其實都是值得來做相關的研究。」

不論明定硬體防護規格,或是改善道路設計,都需要時間,想要立竿見影減少或減輕傷害,關鍵仍在於用路觀念。

記者vs.新光醫院外傷科主任陳慶霖:「速度每上升10公里一個小時,嚴重外傷風險增加1.8倍。」

學童家長Zachary:「因為我覺得安全這件事情,它不是一個人有安全意識就可以的,它應該是全體都要有一個,共同的安全意識,因為今天如果我有安全意識,像剛剛一個路口為例好了,我會擔心被別人撞,那不代表就是騎摩托車過來的人,他會去想到說這邊有行人,今天這邊我能避免是因為我熟悉啊,但如果我今天是來到一個我不熟的地方,我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安全意識,我可能就不小心,我自己就會是撞到別人的人。」

一如強硬執行路口停讓,民眾從不甘願逐漸習慣,而促使制度改變的每一筆數據,背後其實都是家庭的悲劇。

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