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評論,政治動向,社會,國際

日本是否介入台海衝突?前日官房長柳澤協二:防止「台灣有事」才是重點

2024-03-05

203 人氣

4
4
前日本防衛廳官房長柳澤協二5日在台北出席亞太千里論壇,以「從日本看台灣海峽有事」為主題演講,並接受媒體訪問。(蔡娪嫣攝)
 
前日本防衛廳官房長柳澤協二5日在台北出席亞太千里論壇,以「從日本看台灣海峽有事」為主題演講,並接受媒體訪問。(蔡娪嫣攝)
 

根據兵推結果,「台灣有事」的代價是美日台三方軍隊損失慘重,因此柳澤協二強調,避戰才是最重要的。

前日本防衛廳官房長柳澤協二於5日在台北參加亞太千里論壇時,對於已故首相安倍晉三於2021年提出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發表了看法。柳澤協二表示,他希望不要輕易做出「日本將介入台海衝突」的假設,「不介入」仍在日本的選項內。他主張,日本應避免陷入介入與否的難題,重點應放在防止台灣有事,維持台灣現狀。

柳澤協二回應媒體提問時表示,雖然日本社會普遍流傳著「台灣有事等於日本有事」的觀點,關心國安議題的政治人物也相當重視這一看法,但在一般大眾中,這句話未必是主流論述。儘管日台關係友好,日本民間確實在情感上可能支持協防台灣,但若台灣方面寄望日本出兵協防,恐怕仍是不現實的。

「台灣有事」的代價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說明若台海爆發戰爭,日本依據美日同盟,將不得不介入台海衝突當中。根據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3年1月公開的兵棋推演(wargame)報告,一旦中國2026年對台灣發動戰爭,而美國及日本介入協助台灣,中國解放軍將會戰敗,台灣將「慘勝」,美國及日本的軍事力量也都將嚴重折損。

柳澤協二以「從日本看台灣海峽有事」為主題演講。他指出,CSIS這場兵棋推演提供美國、日本、台灣三方很重要的警示,即若要阻止中國佔領台灣,三方軍隊將有數千人命損失及慘重軍力消耗。他強調:「任何一方都必須清楚,當戰火爆發,要想維持台灣現狀,將需要付出多大的犧牲。」

他進一步指出,每當世界面臨戰爭危機,也是外交展現自身價值的機會。舉例來說,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蘇雙方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外交談判和軍事決策上的謹慎態度,成功避免戰爭的爆發。一旦「台灣有事」,台海局勢也將迎來類似的關鍵時刻,雙方若有誤判,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日本有必要介入嗎?介入的話會怎麼樣?

柳澤協二指出,根據2022年日本通過的「新版安保三文書」,岸田政府的立場是,獨裁中國是日本在確保和平繁榮方面的一大挑戰。對此日本當局認定,要在外交上組織針對中國的包圍網,同時提升軍事實力,以具備直接破壞敵方彈道飛彈發射的能力。

柳澤協二質疑,為何日本必須與獨裁國家對抗?中國的軍事實力快速增長,使他懷疑日本的軍事能力是否足以威懾對方。

在回答現場觀眾提問時,他強調日本仍應極力避免陷入「不得不介入」台海的狀況,所有政治人物都應該努力克制,「發動戰爭很簡單,阻止戰爭才是最困難的」。若真面臨「不得不介入」的情況,他表示日本將需要面對中國的飛彈,竭盡全力應戰,並派出潛艦等武器裝備。

他補充道,日本內部討論增加防衛預算是正確的,而令人擔憂的是軍購優先順序、預算分配等問題。他說:「彈藥多寡可能會決定一場戰役誰能夠勝利,若面臨預算不足,我們可能不會在承平時期儲備足夠的彈藥。如何把錢花在刀口上這一複雜問題沒有受到充分討論。」

應該如何避免戰爭?

柳澤協二強調,很多戰爭的爆發,包括俄烏戰爭在內,源於外交溝通和軍事威懾的不足,這兩因素導致,侵略國對戰勝抱持樂觀態度,對外交解決現有問題或分歧感到悲觀。而他認為,要避免戰爭,單靠軍事威懾(deterrence)是不夠的,也必須透過外交方式讓對方消除疑慮、感到安心(reassurance)。

他解釋,所謂「威懾」是利用威脅和恐怖阻止戰爭。但關鍵是對方的心態如何?如果對方認為必須守住紅線,即使遭受部分損害也無所謂,那麼軍事威懾就會失效。因此,提供安心的保證至關重要,這對雙方都有利,也有助於避免戰爭的發生。

就他對兩岸關係的觀察,中國的底線是一旦台灣宣布獨立,就會動用武力;而美方的態度則是若中國動武,美軍就會協防台灣;台灣民眾不希望統一,也不希望因為獨立而陷入戰爭。總結而言,各方必須針對彼此的底線溝通清楚,即使無法與中國建立非常友好的關係。

最後,柳澤協二在演講總結中呼籲,任何攸關戰爭的決定都需要謹慎。他說,從未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不該在沒有深入對話的情況下推動與戰爭有關的政策,「現今的年輕人應該對這個課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並將戰爭的教訓傳承給下一代。」(推薦閱讀:當ChatGPT「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如何破除「AI幻覺」?《經濟學人》的四種可能解方

這是亞太千里論壇繼2023年9月邀請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演講後的第二場活動,由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亞太宏觀政策協會(籌備)共同主辦,並由長風文教基金會合辦。現場聽眾包括國民黨立委陳永康、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等人。

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