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大爆發」是2024選舉很大特色,但民調數字滿天飛,要如何透過民調了解選情、「參考」民調來調整策略,各陣營需要很大智慧,對執行民調的機構也是永遠的挑戰。這次選舉民調最特別的,就是有「全手機」民調加入。
全手機民調:用最貼近民眾生活的工具去測量民意
用最貼近民眾生活的工具去測量民意,這應該不會有錯,也是「全手機」民調的主要訴求,只是要如何使用全手機民調數字,這需要累積「經驗值」,若用在「預測投票行為」上,更需要精進調查的技巧。
「全市話」民調已經累積多年經驗,但家戶電話使用率逐年下降,幾乎接觸不到年輕人是重大致命傷,只能透過「加權」去符合台灣母體樣本的年齡層分布,這使得它用在預測選舉上,會不正常放大年輕人投票意向,出現偏差,而使民調結果出現大幅振盪。相較之下,全手機的抽樣在地區、年齡、性別上相對符合台灣母體樣本,用來測量當下民意溫度相對精準,只是投票行為複雜,用在「預測選舉結果」上經驗稍嫌不足,但未來可以開發、運用的空間無限大。
誰都無法否認:不知如何去估算柯文哲的得票
這次總統民調會成為選舉重要角色,源起於藍白雙方在談合作過程中,侯友宜、柯文哲到底誰正誰副、該用什麼作標準,最後決定用民調,而肯定了民調這個「計量政治學」是相對科學、客觀的工具價值。
不過,用什麼樣的民調去決定誰正誰副,就是爭議所在。因為不論大家挺藍挺綠挺白,誰都無法否認柯文哲的年輕支持度最高,使用手機民調對他最有利,但也最不知道要如何去估算柯文哲的得票。各類民意調查,只要加入手機民調,或是全手機民調,柯文哲的支持度就會明顯拉抬,甚至出現「超藍趕綠」的數字變化,讓柯文哲變成藍綠極具競爭力的對手。
全市話、全手機、花式民調大爆發
之後藍白合雖然破局,但柯文哲聲勢大爆發,橫掃40歲以下年輕世代支持率,卻在傳統以市話為主的民調中無法如實偵測得知,而使「全手機」民調受到高度關注。有多家民調公司也順應時勢,推出改良版、混合版民調服務,以市話、手機不同比例的樣本,特調出具有自家特色的民調,五五比是一般,七三比的也有;還有的把市話、手機成功樣本混合一起後再加權;也有用「雙底冊」把市話和手機分開加權後,再以一定比例合成新版民調。
更別提動輒兩三千、上萬份的大樣本調查;甚至是傳連結到手機、再點開連結做網路問卷的「手機簡訊」民調;或是直接在網路上做意見調查;以及封閉式社團,針對加入的會員進行網路民調;還有分析正負聲量的選舉大數據、AI人臉辨識的影像大數據……五花八門,各式民調數字、大數據頻繁出現,看得大家眼花瞭亂。當選情膠著時,候選人的聲勢更被這些數字攪成一團漿糊,成為這次選舉一大特色。
民調差一點決定藍白合,改變台灣政治生態
過去各政黨初選、提名,雖然也參考民調,而且過去好幾次選舉,國民黨、民進黨都有因民調而錯判情勢的經驗。例如2000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幾乎被所有的民調數字欺騙,不論是自己做的、還是別人做的,連最後勝出的陳水扁陣營自己都不敢相信。又如2018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也被多數民調數字帶著走,意想不到多位縣市長落選,而對選舉結果震驚不已。不過,這次選舉情況不同,因為民調差一點就決定了藍白合,差一點就改變了台灣未來的政治生態。
在柯文哲與藍營簽下的6點協議中,雖明定以民調為判準,最後雙方對民調「誤差範圍」有歧見而破局,在這過程中,民調專家傾巢而出,藍白兩陣營合力幫全民上了一堂關於民調的通識教育。
當民調變成「另類選舉動員」……
加上各候選人陣營、各媒體、各民調機構大量且密集做民調,也讓民調變成「另類選舉動員」,不少受訪者自己會產生「應對策略」,例如知道年輕人加權權數大,就故意錯報年齡;或是聽到色彩鮮明的調查機構,就隱藏或誤導真實意向;在挺柯支持者都勇於表態的情況下,部分藍、綠支持者轉為不表態,而出現「藍色螺旋」、「綠色螺旋」現象……不一而足,干擾民調結果。
此外,隨著選情吃緊,各陣營也緊吃民調,除了自己做、也委外做大量的各式民調偵測民意,有些更刻意釋出內參民調作為文宣,誘導民眾投票、打撃對手士氣、告急催票動員,而使民調蒙上濃濃的工具價值色彩。但它到底準不準?對候選人陣營有沒有幫助?其實所有當事人「心裡有數」,端視如何判讀、運用這些數字。
「全手機」民調最有機會觸及40歲以下年輕人
選後,各家民調都在自我檢討,也在探討更精確的民意調查方法。「全手機」民調雖然最有機會觸及40歲以下的年輕人,但全手機民調要運用在投票行為上,還需要有更精進的調查設計,因為這個族群很多就學、就業、生活並不在戶籍地,加上大學生占多數,最近學校正在期末考,也貼近放寒假、過年,所以這些年輕人返鄉投票的時間、交通成本大增,也大大降低了他們的投票率。
但這些問題要如何克服、這些數字該怎樣判讀、調查設計要如何更精進,才能讓全手機民調可以貼近民眾投票行為?這次大選只是「全手機民調元年」,需要不斷實驗、修正,累積經驗值,值得各方有志之士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