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選民做出最新集體意志的呈現:他們決定把國家未來4年的方向盤,交給已經執政八年的民進黨後繼人選。
其實侯康不是沒有機會趁勢翻轉選情,尤其小英八年執政績效千瘡百孔,累積出的龐大民怨絕非僅止於反對陣營的惡意指控。但這加總近六成支持「政黨輪替」的聲浪,卻在綠營動用側翼網軍從中伺機分化;藍白郭各路人馬偏偏沒出息到彼此私心自用、相互內耗,無法集中並蓄積出最後和蔡政府及其繼承人賴清德「算總帳」的能量,最後的潰敗毫不令人意外。
許多人敗戰究責都歸咎於藍營起步太晚:侯友宜面對市長連樁或更上層樓的瞻前顧後,終究在對手埋哏布局下,那張「落跑市長」的標籤始終都撕不下來;而有了韓國瑜的前車之鑑,緊接在敗選之後恐怕還有另一場罷免風暴在等著他。來點事後諸葛:當初侯如果索性放棄市長連任,挾不錯政績輔選黨內後起之秀接棒,並趁機展開操兵,今天或許會是另一番局面。
其次、這場選戰也再次不客氣告訴大家:在野陣營想合作談何容易?無論是郭董的「亂入攪局」或藍白合終告破局,在在證明缺乏互信基礎、又摻雜各自盤算私心,最後只耗盡備戰的時間和耐性,平白奉送對手賴清德好幾個大局。
再者,把統獨議題無限上綱,根本也犯了戰術錯誤。觀諸全球情勢,北京近年來的恣意擴張,絕對不單單是綠營的偏頗指控,選擇和「親美仇中」的路線對幹,早已註定會和國際主流民意及美日等國分道揚鑣。
這也讓原本只攻內政缺失,就足以被打到滿地找牙的民進黨,突然間曙光乍現、找到全新戰場,好整以暇把「疑美論」與「親中牌」打好打滿,藍營想凸顯賴清德台獨基本教義派不成,反倒自陷泥淖。選戰打到最後關頭,議題也從三位主帥的賴皮寮、柯農地與凱旋苑,換成羅致政的桃色與洩密影音、馬英九德國之聲受訪失言風波、與軍方發佈中共衛星或飛彈警報爭議,分佔媒體版面。其中馬前總統的選前出招,恐怕更讓侯友宜有苦難言,這也導致藍營不得不和這位前元首畫清界線、甚至讓他缺席選前之夜設法停損,但難以彌補的傷害已經造成。
隨著選戰落幕,藍營也錯失了難得東山再起的契機。有人怨懟執政綠營不擇手段動用國家機器介選;有人妒嫉另一個由散兵游勇湊成的一人政黨,竟也能驅馳為數眾多的年輕人隨之起舞,其實真該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是什麼原因,讓許多選民寧可忍受綠營的跋扈雙標,也不計較白營的空洞善變,卻不願重新再給藍營一次執政的機會?與其急著抓戰犯或替罪羔羊,不如先問問:都已經下野八年了,怎麼還有那麼多人比討厭民進黨更討厭國民黨?(張柏仲分析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