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2017年以來,每年平均約有2萬多件詐欺案,而且案件量不斷成長,去年更飆升至2萬9509多件,受詐騙金額總計損失高達69億6159萬元。示意圖。(柯承惠攝)
被騙光退休金的年邁老人家悲憤說「每天要吃鎮定劑過活,甚至想死了一了百了」;台大資工系學生玩虛擬貨幣被詐騙,打工積蓄蒸發一空,怒轟「聽說主嫌最近還買新跑車」;還有民眾帳戶被詐騙集團挪用,現在全台跑透透去警局應訊,疲於奔命。詐騙充斥社會各角落,儼然成為國安議題,打詐國家隊不斷升級為何仍束手無策,原因出在什麼地方?《新新聞》特別製作《詐騙之島》專題,深入探討台灣詐騙案層出不窮的成因、影響和解決之道。
人們每天一大早起來手機簡訊響個不停,不斷收到「汽燃費逾期徴收通知,您的111年度汽燃費逾期金額2880元」、「您的商品已送達7-11門市,請盡快去取貨」、「普發現金6000元,請點網址領取」等來路不明的簡訊,相關訊息不斷推陳出新。全民活在各式各樣詐騙訊息之中,還融入時事以假亂真,讓人防不勝防;根據統計,去年全民被詐騙金額高達70億元,不少人一夜之間傾家盪產,錢財有去無回。
一位年近60歲的退休批發業者阿玉(化名)今年2月在網路上加入了名為「邱沁宜老師投資Line群組」,她回憶,加入群組後假冒的邱沁宜老師稱工作忙碌,邀請她加入「助理老師」群組,主講者每天按早、中、晚傳送股盤分析、明牌推薦等,之後不斷說服學員下載「信康投資股份有限公司APP」投資。她原本只是觀望,但看到群組不少人分享獲利,儘管家人、朋友都不相信,但她開始鬼迷心竅,陸續在對方慫恿下開始在APP上匯款。
阿玉還原詐騙集團如何以縝密手法騙到被害人錢財,她說,她一開始匯款50萬入信康APP,買了幾支股票都漲停板,接著老師慫恿她「抽股票」申購新股抽籤,抽中一張可賺價差3萬,「我傻傻的申購5次,共抽中66張,原本沒錢繳納要放棄,結果老師還鼓勵她不要放棄,要她跟朋友周轉一下,提領出來馬上可還人家」,結果她真的去湊錢湊到了500萬元,對方還派了一名車手來公司取款。小玉前前後後總共匯款將近1200萬,今年4月在信康APP要提領時一直提領失敗,才恍然大悟受騙上當,緊急到警局報案。
阿玉配合警方辦案,先向助理老師稱要繼續買股,並跟車手約下午到公司取款。阿玉說,她與車手約在公司一樓電梯等,車手出現後被警察當場捉拿,警察搜出車手身上有印章、收據,身上還帶刀,而警方將車手移送地檢署後,車手稱要保持緘默權、不接受夜間偵訊等,後來檢察官隔天就讓車手交保,「被害人與警方冒著生命危險捉拿犯人,結果犯人就這樣被輕易縱放,真的對台灣司法很無言。」她氣憤難平的說。
被詐騙集團洗劫之後,阿玉的人生也全數變調。她說,「遭詐騙醒悟後一路走來的心情超級差,前兩周吃不下、睡不好,辛苦一輩子的積蓄與養老金,就這樣一場空」。後來,阿玉身體也出狀況,之前罹患乳癌還沒痊癒,最近身體因內分泌失調,情緒起伏很大,每天早晚必須靠吃鎮定劑度日,一想到錢財可能完全拿不回來,心裡就有刺痛感,也對家人、同事感到抱歉,甚至經常覺得「想死了一了百了」。
網路社交平台上爆發諸多金融詐騙案,就連新興科技區塊鏈、加密貨幣等也爆發多起詐騙案。台灣區塊鏈知名業者、Steaker數位資產管理平台創辦人暨執行長黃偉軒涉嫌違法吸金詐騙數億元,目前遭北檢調查。一名受騙上當、正在攻讀資工系博士班的學生小文(化名)本身研究反洗錢,之前因參加黃偉軒校園演講開始認識區塊鏈投資,小文說,「我是參加學校演講,跟著講者介紹在區塊鏈上投資,誰會覺得學校講者也會出事?」
小文說,他把上百萬積蓄投資在此,結果某天錢開始提領不出來,接著黃偉軒涉嫌違法吸金遭調查,儘管Steaker在官網稱會給予受害用戶補償,但重點是受害人的「本金」完全有去無回,無辜受害人投資的錢恐都被洗到國外,再也拿不回來,小文因此怒批,「政府對數位金融交易市場,完全束手無策,到底成立數位部要做什麼用呢?」
僅6%國人「沒接過」詐騙訊息,詐欺案件數、金額逐年攀升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5月公布一項調查,全台僅6%民眾沒有接到詐騙電話或簡訊;更令人痛心的是,高齡者、家庭主婦、年輕人等族群最容易受騙,而一名被害人背後代表的是一個家庭,有的家庭欠下巨額債務因而流離失所,或因此失和破裂。「案件若繼續更多,更將動搖國本,是繼毒品、槍枝氾濫之後,成為第3種足以腐蝕台灣社會風氣的國安危機」,近日接獲不少受詐騙案件陳情的國民黨立委李貴敏如此憂心說。
台灣詐欺案件到底有多猖獗?《新新聞》調查警政署統計發現,台灣自2017年以來,每年平均約有2萬多件詐欺案,而且案件量不斷成長,去年更飆升至2萬9509多件(近3萬件),民眾受詐騙金額總計損失高達69億6159萬元。「真實情況恐怕不只這些,實際上有許多名人、白領階級受詐騙後覺得沒面子,沒來報案!」一名偵辦詐騙案件近10年的資深刑警如此觀察。
投資型詐欺案居冠,「打詐國家隊」遏阻成效不佳?
詐欺案件五花八門,進一步分析詐欺案類型,其中又以近日涉及吸金25億元,並捲入多名藍綠政治人物的「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im.B」的投資型詐欺案件數量最多。根據警政署去年1月至10月底止的統計數字,詐欺案件類型第1名為「投資詐欺」占22.15%最多,其次是「解除分期付款詐欺(ATM)」占16.22%次之,第2為「一般購物詐欺(偽稱買賣)」占12.17%,第4、5名分別為假網路拍賣與愛情交友。
「近幾年或許是疫情期間股票一度飆漲,讓人們看到投資股票會有獲利,因而衍生各式各樣投資詐騙!」一名專門偵辦詐欺案的第一線刑警大嘆一口氣說,投資詐騙金額愈來愈龐大,第一線警察每天都必須花很多時間精算。他觀察政府成立打詐國家隊後,「詐騙集團手法更為極端、兇狠,而且金額更大」,有時連專家都辨識不出來,絲毫沒有退燒的現象。
根據法務部所公布的數據,2021年地檢署新收詐欺罪案件破12萬4899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23.4%,詐欺案等於占地檢署近4分之1。台北市地檢署檢察官姜長志接受《新新聞》訪問揭露地檢署的真實情況,「我每個月收80案件,其中30至40件都是詐欺案件。現在每個檢察官工作量都很重,每天要加班到半夜才能消化這些小案」。他感嘆,「檢察官就算再有能力,也沒時間與精力去調查更大型的金融犯罪,這難道是國家要的嗎?」
全民受詐騙人數、金額不斷攀升中,法院、地檢署、警察機關被「海量」詐欺案件所癱瘓,第一線執法人員不堪負荷。政府去年7月頒布「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今年5月4日通過「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1.5版」,成立跨部會、院級的「打詐專案辦公室」,不過,第一線警察看了直搖頭說,「這些都是口號,再怎麼升級都沒用!」就連由基層檢察官所組成的劍青檢改日前都在「檢察官防詐策進研討會」上砲聲隆隆,批政府無作為。
原因一:個資外洩,資安漏洞百出
到底台灣詐欺案件猖獗的原因為何?首要關鍵原因就是全民個資外洩,手機、網路帳號都落入詐騙集團手中。一名偵辦詐騙10年的資深刑警說,早期詐騙集團經常打電話給民眾「響一聲後掛掉」搜集民眾資料;如今除知名企業華航、iRent等個資外洩,另還傳出國人2300萬筆戶役政資料遭駭客入侵並上網兜售,詐騙集團取得民眾個資早就不是難事。
「去年傳出內政部2300萬筆戶政資料外洩,到底破案了沒有?」台灣數位鑑識發展協會(ACFD)創會理事長、大同大學資工系教授林宜隆質疑,無論是政府、企業這幾年都沒有跟上國際資安標準;而現在政府宣導民眾用手機支付金錢, 但手機沒有灌防毒軟體,比電腦還不安全,預料「資料外洩事件還會一再上演」,政府、各公司行號、網路平台必須陸續導入國際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O/IEC27001),健全資訊安全環境。
另外,先前政府因應疫情建立線上口罩實名制、簡訊實聯制,再加上最近「全民共享普發現金規劃」成立新網址,不斷叫民眾填個資,也讓全民個資處於高風險之中。一位不具名的資安專家指出,政府動不動就要民眾填寫個資,有沒有遵守《個資法》的資料蒐集最小化原則?資料使用完後有無刪除?平台有無經過「第三方資安」驗證?如果這些資安工作都沒做到,公務機關資料當然存在外洩風險之中。
全民個資曝光,讓詐騙猶如疫情就在你我身邊,而隨著民眾對簡訊、網路識詐意識愈來愈高,詐騙集團犯案工具也轉移至第三方平台支付、數位貨幣上,劍青檢日前在「檢察官防詐策進研討會」上集體點名金管會、數發部毫無做為,讓詐騙集團在此橫行。一名偵查詐欺的刑警也說,現在詐騙集團都在網路、區塊鏈等新興科技工具上犯案,但重點是這塊是政府三不管地帶,完全沒有機關監理,這是現在打詐面臨最嚴重的考驗。
對此,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教授鄭瑞隆質疑,調查顯示僅有6%的民眾沒接過詐騙電話,詐騙更在網路世界橫行,但數位發展部成立之後對反詐騙的著力非常少,為何幾百億預算的單位,卻達不到民眾基本的要求?要讓人民天天活在可能被詐騙的恐懼之中呢?
原因二:首腦抓不到,詐騙產業鏈「斷點」難追查
政府成立打詐國家隊,積極從「懲詐、識詐、堵詐、阻詐」4大面向著手,但詐騙集團手法不斷推陳出新,打詐眼前的最大難題,恐怕是永遠只抓得到「帳戶提供者」、到ATM領錢的「車手」;真正「首腦」依舊隱身在網路之後,等待受騙者上鉤。
去年震驚社會的台版柬埔寨案主嫌「藍道」已經落網,他設立多個斷點,光是實體金融帳戶就被清查出1500餘個。一名專辦詐騙的刑警指出,台灣兩大幫派明仁會、弘仁會從傳統的販毒販槍、暴力討債,漸漸轉做詐騙,不只高獲利,且刑度也比販毒、傷害罪來得低,詐騙不法所得更成為幫派的重要金流來源,「幫派勢力介入將讓詐欺更難打擊」。
詐騙集團儼然已經成為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首腦」透過電腦跨境IP位置隱身在後,下面分成負責打電話行騙的「機房」與負責收錢、跨境洗錢的「水房」,以及搜集人頭帳戶的「取簿手」、負責到ATM取款的「車手」、管理車手的「車手頭」,最後才是最底層的「假帳戶提供者」。
「幫助犯」暴增,法務部推「人頭帳戶罪」修法
法務部資料顯示,近5年詐欺罪案件偵查終結50萬7859人,電信詐欺恐嚇案件者占6成為最大宗,其中「單純提供人頭帳戶」,即所謂的詐欺幫助犯,在5年內竟然暴增1倍,逼得法務部啟動修法制定「人頭帳戶罪」。
「地檢署全是人頭帳戶罪!」現任全量律師事務所律師、前新北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陳建良說,由於詐騙案「斷點」設計容易,首腦隱身在網路後面,指揮下線行騙,警方只抓到車手、人頭帳戶提供者,繼續循線追查很難查得到。而這些被告在地檢署大部分辯稱「我應徵工作交出帳戶,完全不知情」、「求職遇到詐騙」等,讓檢方在被告有無「幫助洗錢主觀犯意」上很難證明,因此常以不起訴結案。不過法務部制定人頭帳戶罪後,狀況會比較好。
到底為何都打詐如此困難?一名偵辦詐騙案近10年的基層員警直言,「大家都覺得警察要負責打擊詐騙,但都不知道警察取得公文要多不容易」。他舉例,一名受害者報案,警察會通報165專線,由165發公文給銀行要資料,才能知道款項究竟是匯款給誰,通常快的話要2到3天時間;若遇到周末假日就要等上快1周,這段期間詐騙集團又持續上線用此帳號騙款,「即使情況很緊急,但實際情況就是這麼慢」。
而好不容易抓到車手後,要一路溯源追後面的取簿手、水房、機房等,警方就完全使不上力。一名基層員警說,過去警方會向中華電信調閱手機通聯紀錄,現在詐騙集團都知道不能用手機打電話,都利用特殊通訊軟體,通完話後立刻刪除紀錄;但這些網路公司都不在台灣,警方根本調閱不到通聯紀錄,往往只有抓到第一線取款的「車手」,後面的人完全抓不到。
「歹徒開特斯拉,警察還在騎UBike!」
警察界也一致抱怨,許多科技武器如用M化車(M化偵查網路行動電話定位系統),可用以追蹤詐欺犯、對詐欺犯植入木馬追蹤等,但《科技偵查法》由於一直有人權疑慮,遲遲無法在立法院通過。桃園警方出動M化車定位破獲詐騙集團機房,結果今年4月法院一項判決就認定,警方因M化車欠缺法源依據,最後4名詐欺犯全獲判無罪。
「《科技偵查法》不通過,猶如歹徒都在開特斯拉了,警察還在騎UBike」,一名資深警察如此直言。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王伯頎表示,現在詐騙集團利用網路、科技犯案,而且不斷進化,但政府《科技偵查法》遲遲不通過,警方偵查技術有限,猶如「警察騎ubike在追高鐵」,到底有何籌碼與武器可以與詐欺犯對抗?呼籲政府若有心打詐,就應該趁民氣可用時,盡快修正《科技偵查法》,給予追查犯罪必要資源。
原因三:罪刑太低,詐欺犯罰不怕
而詐騙集團猖獗,不少詐騙犯被關後又出來再犯,檢警、司法界一至認為關鍵仍然是台灣詐欺罪判太輕,導致詐欺犯完全關不怕。
去年台版柬埔寨案主嫌「藍道」杜承哲落網後,被逮補時發現他是詐欺慣犯,正在服前案的詐欺罪責「易服勞動」中,還一邊易服勞動、一邊指揮犯罪集團。前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就在臉書踢爆,藍道經查獲的「加重詐欺」犯行總共有31罪,原本每罪的法定刑為「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最後的結果卻是「判2年、宣告緩刑」以及 「判10月、易服勞動」,等於完全不必入監服刑。
近5年判刑6月以下占43%、3年以上者不到1%
翻閱《刑法》詐欺罪章,《刑法》第339條普通詐欺罪規定,意圖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若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或是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則被視為「電信詐欺罪」必須加重刑責,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刑法》電信詐欺罪刑期最高可判至7年,刑期不算太低。但姜長志認為,法務部修正《刑法》加重詐欺刑責後刑度並不低,重點在於「法官量刑太輕」。他說,「歐美法院都是從最高刑度往下減,但台灣法官卻是從最低刑度往上量」,檢方並非重刑主義者,但也必須要符合一定比例,法官「量刑輕刑化」現象令人匪夷所思,詐欺案判1年以上非常少,怎麼判就是很低,「每個詐欺犯都來地檢署大凹特凹、到法院再凹,後來獲判輕刑,這樣被害人的正義到底算什麼?」
台灣詐騙犯橫行,imB借貸平台假債權詐騙案、Steaker數位資產管理平台涉吸金等陸續爆發,受害者人數愈來愈多,詐騙儼然成為台灣民怨之首。行政院成立打詐辦公室外,台灣高等檢察署也成立查緝詐欺及資通犯罪督導中心,透過電信、網路及金流面等各項防治措施減少詐騙。但到底有沒有對症下藥,恐怕還要時間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