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6日,位於中南美洲的宏都拉斯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台灣外交部正式宣布與其斷交,結束82年的情誼,也代表雙方經貿往來將受到影響。從經濟部貿易局2000年後的數據顯示,台灣與宏都拉斯貿易往來頻繁,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以後,從宏國進口額大幅提升,其中又以白蝦為大宗。斷交後,未來台灣的白蝦供應量會受到衝擊嗎?四面環海的台灣,本地產量又有多少?讓我們透過以下數據一起來了解。
因價格低、方便料理的特性,蝦子成為全世界各國重要的水產之一,也讓世界各地的蝦類捕撈與養殖產業迅速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陳秀男教授研究,台灣過去曾有「草蝦王國」之稱,在養蝦技術上領先全球,但1987年養殖蝦大量死亡事件,導致養殖業者損失慘重,產量大不如從前。
從國內自給率數據來看,台灣過去20年蝦蟹類自給率從2003年的78%一路下滑,到了2021年自給率僅23.1%。相對來看,整體水產類及魚類的自給率都有超過100%的水準,代表台灣目前蝦蟹類的供應以進口為主。
從過去20年台灣蝦蟹類自產量及進口量來看,2003年時台灣一年可產約4萬公噸以上,直到2021年已下滑至2萬多公噸,減少將近一半。進口量整體呈現上升趨勢,雖然在2014年時曾下降,但在2017年又大幅上升,且快速增加,並且與台灣自產量形成「黃金交叉」。進一步檢視數據,發現2017年起台灣開始從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中南美洲國家大量進口冷凍白蝦,進口量約1萬5千公噸,且逐年提升。
據《自由時報》報導,2017年外貿協會響應政府「踏實外交,互惠互助」策略,籌組「中南美洲牛肉海鮮產業投資暨採購團」,依我國需求及邦交國的優勢產業,以經貿往來的方式鞏固與邦交國的情誼,包含尼加拉瓜的熟凍龍蝦及宏都拉斯的冷凍白蝦。
從台灣白蝦進口國家佔比來看,自2017年台灣進口白蝦後,宏都拉斯是最大的供應國,佔整體約3成,其次為尼加拉瓜及巴拿馬。宏都拉斯與台灣建交多年,但貿易往來直到2008年7月台宏自由貿易協定(FTA)生效後才有大幅的成長,整體貿易總額在2022年達1.9億美元。在雙方貿易項目中,白蝦為最主要的貿易項目,佔整體貿易額約1億美元。
針對外界擔心與宏都拉斯斷交是否會影響台灣國內白蝦供應量,農委會漁業署署長張致盛日前對《上報》表示,白蝦來源國多元,斷交雖有可能會改變進口來源,但能仍從其他國家補足。經濟部長王美花29日在立院接受質詢時也表示,台灣與宏都拉斯斷交以後終止兩國自由貿定協定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未來會再請貿易局邀請白蝦進口商一起討論。
2021年前邦交國尼加拉瓜無預警與台灣斷交並退出台尼自由貿易協定(FTA),便曾衝擊台灣與尼加拉瓜的貿易往來,也反映在從尼國進口白蝦的佔比上,改由第三大進口國巴拿馬取代。
雖然台灣蝦類產量大不如從前,但近年也有越來越多養殖業者加入白蝦養殖產業,逐步提升產量。從2021年漁業署統計年報資料來看,國內蝦類年產量大約是2萬公噸,其中白蝦產量佔整體約48.3%、泰國蝦26.5%排名第二。過去盛行的草蝦則因底棲的生長特性,使得產量不易提升,每年僅有約300至500公噸的產量,佔整體約1.7%。
相較國外進口冷凍白蝦,台灣國產白蝦因產地直送較為新鮮、活動力高,頗受消費者青睞。近年農委會畜衛所也與水產試驗所配合,透過多個示範場地宣導養殖場環境規劃及提升生物安全管理觀念,盼能提升台灣養殖環境,逐步復甦台灣養蝦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