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力推太陽光電產業,眼看2025年商機來臨,業者卻不容易分到一杯羹。
從台北搭車一路南下,台61線的雲嘉南地區兩旁,隨處可見畜禽舍屋頂,紛紛設置了太陽能板。但你可知道,申請一座1500坪(約500KW)的案場,要蓋多少顆印章、要多久才能完成申請?
從向台電申請併聯許可到最後簽署太陽能購售電合約,至少要蓋235至763顆印章。天泰能源總經理陳坤宏拿出一張表格說,小案子耗時半年,大案子1.5至2年,但興建僅需三個月至半年。
申設流程長 整合困難、貼補又少
冗長的申設流程早已被業者詬病,「其實,有太多不是業者能處理的問題,」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祕書長姜暭先不諱言。
在日本有多年光電設置經驗的永鑫能源董事長暨總經理湯孟翰表示,日本開放容量小於50KW的系統能線上申請;即便外國人也能遵循SOP,在三至六個月內完成申請,台灣或許能借鏡。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指出,正規劃由台電先評估案場併聯電網的影響,「小案子不會影響的,直接可以過。」申設流程可望縮減為一至兩個月。
但,業者的困境,不只這樁。中央推行「民眾零出資」計畫,交由地方整合民宅屋頂,再遴選業者安裝維運。遴選辦法有5000戶、2500~3000戶與1000戶三種。縱使只有1000戶,整合也很困難,業者寧可找禽舍、畜牧場等大案場。
再來,是補貼很少,假設以屋主出租30坪安裝10KW估算,每月僅能拿到約674元。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理事長郭軒甫質疑,台灣絕大部分透天約20坪,頂多設置6~7KW,每月收益剩400多元,「你還有興趣嗎?」
不僅屋頂卡關,地面型也因土地整合困難,且多數郊區沒有台電饋線,讓業者望「地」興嘆。「不是錢跟施工能力的問題,是找不到土地可以蓋,」郭軒甫顯得無奈。
雖然困難度不低,但這個號稱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光電開發計畫,還是讓業者動了起來。拆解太陽光電產業鏈,從矽晶圓生產、電池製造、模組組裝,到終端系統商,近來已興起一股合併熱潮。
去年10月,新日光、昱晶與昇陽科,已合併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茂迪兩天後,也宣布與碩禾合資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製造公司;相隔一個月,元晶也宣布在屏東興建模組廠。
去年12月,全球前五大太陽能模組廠阿特斯(Canadian Solar)也獲准登台設廠。一連多起合併、投資案,都是看好台灣模組市場。
加上經濟部標檢局的高效能模組認證,目前僅有國內業者通過,額外取得躉購費率的6%加成,也讓國外大廠覬覦。
EnergyTrend分析師蔡篤慰提醒,若愈來愈多人投入模組製造,可能導致供過於求、利潤下跌。
相同情形,也發生在終端的開發商。
去年9月,經濟部第一個地面型太陽光電標案——嘉義縣鹽灘地開標,新加坡廠速力(SOLEQ)以每度費率2.6元的「破盤價」得標,遠低於當時躉購費率上限的4.54元,幾乎等同台電電價,為本土業者敲響價格戰的警鐘。業者互相廝殺,最後可能是投資商獲利較多,「才會有一堆人捧著錢想投資,卻找不到案場,」姜暭先說。
扶植企業累積技術力 走向終端產品
友達光電副總經理林恬宇觀察,其實各國都一樣,當地的開發商、系統商,在政府強力推進產業中,會有一波榮景,但政策紅利非長久之計,「與其給魚吃,不如給釣竿。」
一旦紅利結束,「一定會讓產業重新洗牌,或有一波倒閉潮,」EnergyTrend分析師曹君如說。
姜暭先建議,政府應扶持大型模組業者、系統商在國內累積技術力,再整合壽險業資金到國外投資、建置電站。業者無不希望,政策利多不要只是一顆大補丸,而是能帶他們真正走出困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