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民代最新,政治動向,社會

蘇煥智:台北市是否應恢復區自治?

2022-10-13

180 人氣

這次台北市長選舉,我提出了台北市新的治理模式,希望能「#仿效國際都會雙層地方自治的治理分工模式」,台北市除了民選的市長及市議會市議員外,「#市轄下的12個行政區應恢復1959年以前區地方自治,有自己民選的區議員及區長或執政團隊」,區有自主的財源及更大的地方治理權限。
一、城市治理模式國際比較:
其實雙層地方自治治理模式,是國際主要城市的治理模式。例如
東京都:下轄有23個特區、26市、5町、8村都是地方第二級基層自治體有民選的區長及市町村長及相應的議會。至於日本的大阪府及京都府其下也都是擁有地方自治權的市町村自治體,也都是雙層地方自治治理模式。
首爾:
韓國首都首爾特別市下轄25區,各區也都是地方自治體,有自己民選的區長及區議會。
韓國其他六個廣域市(原來的直轄市)其轄下的區及郡也都是地方自治體;所以也是雙層地方自治治理模式。
至於大倫敦市其下也轄有32區、一個金融城,也都是基層自治體,其採取雙層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在基層自治體有採議會民主制、也有採取首長議會制,則尊重各區地方議會的選擇方式。
巴黎(下轄20個區)柏林(下轄12個區)、斯德哥爾摩(下轄11個自治市)都是採雙層治理模式,而且區也都是民選的基礎地方自治。
二、我在台南縣長的經驗:
為什麼我要強力推動台北市應該學習國際都會城市,採取雙層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呢?
其實跟我在台南縣二屆縣長執政經驗有密切相關!台南縣轄下有31個鄉鎮市地方自治體,是標準的雙層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
因為31個鄉鎮市的基本維持及緊急災害應變,因為已經有鄉鎮市長負責,所以我就任縣長後可以比較集中心力在「開創性興利事業計劃」上。
例如我開闢了3個業區(樹谷園區、柳營科工區、永康科工區,面積合計約650公頃,將近新竹科學園區的面積),並報編二個工業區。一般而言二屆縣長開闢一個工業區就算不錯了。結果我開闢了三個,還報編了二個。
而且還打造了二個生物科技園區(台灣蘭花生技園區、太康有機專區)、三個新市鎮、爭取二個國家風景區、一個國家公園。引進交通大學台南校區。二個國家級研究機構,二個文化園區(蕭壠文化園區及總爺藝文中心),以及台南都會公園及奇美博物館。
我在台南縣長二屆九年內,所推動的重大建設計劃,應該已經成為很難打破的紀錄!
雙層地方自治治理分工模式,可以讓直轄市長及縣長可以比較集中精神做整體城市的「創新開創性的興利建設計劃」。而且可以強化城市的「#國際經濟文化運動的交流事務」。
而「鄉鎮市區」的基層地方自治體,則負責地方的基本維持營運,以及地方特色經濟文化產業的推動。
三、分權下放?或是集權?
這種雙層地方自治分工治理的模式,就是一種「分權下放」的基本思維模式,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分工模式。
反觀目前六都直轄市的治理模式,雖然祇有一級地方自治體但因地域遼闊所以仍需維持二級的行政層級,不但沒有縮短決策流程,反而增加更長的官僚公文往返流程,更沒效率。
六都這種市政府集權官僚化體制,其實比一般縣更沒有效率。如果不加速改革,將讓台灣更沒有競爭力!而且城鄉差距會加速擴大。
有人可能認為台灣六都中大概其他比較「廣域城鄉混合型」的五都(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可能比面積最小的台北市更迫切需要恢復區自治。
不過以台北市首都的地位,每區人口平均超過二十多萬人口密集都會地區;而且平均高知識水平、高所得、經濟知識活動力較旺盛、年輕人比例較高,其實是非常適合實施區地方自治。
四、分稅制鼓勵招商,促進在地發展:
雙層治理模式,可以讓在地經濟文化特色,受到民選的地方區政府的重視,遠比官派的區長要好很多!
可是如果地方政府努力招商,但招商而來的主要稅收卻全部被國家拿走,那地方政府再怎麼努力招商,卻也創不了稅,等於完全替國家中央政府「白白打工」。那地方也永遠翻不了身。
目前台灣的「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法」把跟經濟及就業最密切相關的「營業稅、所得稅」全部列為國稅,由中央政府獨吞,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這種制度不但不公平,而且也無法鼓勵地方政府招商創稅。等於全台灣直轄市、縣市、鄉鎮市區公所完全沒有招商創稅的透因,這對台灣的在地經濟發展、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非常不利。
所以我們主張應該修法將「營業稅、所得稅」改列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而且地方應該要包括「鄉鎮市區」均有受分配權。
台北市恢復區地方自治,再加上區政府也可以分到稅,自然增加區政府願意投資改善地方的古蹟、歷史建築、環境景觀、商圈的意願以帶動商機,而形成良性的循環。
五、12家非營利公辦都更公司:
台北市的老舊社區及危老都更牛步化,其關鍵在於過度仰賴建商及財團的都更模式。其實台灣應該學習歐洲的模式,採取非營利公辦都更,由政府帶頭投入都更,而政府投資分得的非商業服務的建物,在可維持公辦都更公司的收支平衡後,政府應優先提供做社會住宅,以解決青年居住正義問題。
而依據12個行政區而成立的12家非營利公辦都更公司,就是一個推動區地方自治的具體的實踐!
六、區自治是北北基整併為台北都的關鍵:
北北基整併為台北都,人口約700萬,如果加上流動人口,應該有將近一千萬的人口。其實是台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我個人也是很支持北北基整併為台北都。
為什麼「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均已整併為直轄市。但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為什麼不能整合為「台北都」呢?其實最大的關鍵在於「葉爾辛現象」。
而克制葉爾辛現象的關鍵政策就是直轄市的區是否恢復地方自治?新北市的區是否應該考慮恢復原來的鄉鎮市?區地方自治的權限如果愈大,則克制「#葉爾辛現象」的效果愈大。
七、結語:
台北市的12個區是否恢復區地方自治?是台北市能否起飛的關鍵!區自治代表市府願意「權力下放、提升效率!」而市政府負責辦大事、搞國際事務及國際關係。這就是市府的格局變大了!而台北市要成為一個國際大城市,北北基整併為台北都有其必要性。但如何避免葉爾辛現象,就必需落實區自治,權力充分下放,台北都才會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力。

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