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本來對多個國家發動的大規模貿易戰,如今目標已縮小到「中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分析指出,這場戰爭已變成拉鋸戰,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為近幾10年來權力最大的領導人,不可能向美國的「霸凌」低頭,此外,習近平近年來對外拉攏各國貿易夥伴,建立關鍵多元供應鏈優勢,讓中國面對貿易戰更有底氣,誰會在拉鋸中先退一步,猶未可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報導,川普9日宣布,暫緩57國的高額對等關稅90天,期間只徵收10%的關稅,但卻照常對中國加徵125%的高額關稅,並且立即生效。對此,中國也猛烈回擊,從10日起將對所有美國商品課徵84%的報復性關稅。美中貿易戰升溫,不僅會重創2個彼此經濟高度依賴的國家,也會大幅加劇雙方的地緣政治對抗。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全球貿易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表示,「這可能是我們目前看到最明確的跡象,顯示美中正在邁向一場真正的經濟脫鉤。」他所指的「脫鉤」,是指美中幾乎完全終止貿易與相互投資的情況。他還說,「這次衝擊的程度可能會超出想像,不只會重創中國經濟,也會影響整個全球貿易格局,連美國自己也無法倖免。」
川普似乎將他不給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的寬限期,歸因於北京的快速反擊。不過,加拿大也進行了報復,仍被川普納入這次的寬限國。
川普9日表示,「中國想達成協議,但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但這是川普自己的一廂情願,不是北京的。
習近平對內塑造「不畏霸權」形象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為近幾10年來權力最大的領導人,中國是不可能選擇向美國的「單邊霸凌」低頭。他不僅正在對內塑造這樣的形象,北京也公開鼓吹民族主義情緒,為這次報復性關稅營造支持聲勢,這其實是中國自川普第一任期以來,就一直在悄悄籌備的戰略之一。
中國雖然一直表示願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但川普這次迅速升高衝突,讓北京更確信美國根本無意談判。觀察人士的表示,在習近平的盤算中,中國不只會強力回擊,還要趁著川普挑起的貿易動盪強化自身優勢。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經濟分析師剛特(Jacob Gunter)表示,「習近平很早以前就明白,中國將進入一段與美國及其盟友的長期對抗期,中國必須為此做好準備,而他們也確實準備得相當充分。」他補充,「習近平已經接受了這場挑戰,而且準備好開戰了。」
習近平對外建立多方貿易夥伴
近幾周,北京也持續與歐洲到東南亞等國接觸,希望擴大貿易合作,並藉此超越美國、爭取那些對美國這場反覆無常的貿易戰感到疲憊的盟友與夥伴。習近平將於14日起,依序訪問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這也是2023年底以來習首度訪問東南亞。
不過,早在川普第一次發動貿易戰、還有對中國科技龍頭華為的打壓時,北京就已經有所警覺。那場風波讓中國意識到,如果沒有做好準備,自己的經濟崛起可能會被美國打斷。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主任史宗瀚(Victor Shih)表示,「中國政府這6年來一直在為今天做準備,他們早就知道這是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他補充說,北京這些年來已協助其他國家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也嘗試處理部分國內經濟挑戰,作為迎戰這場衝突的準備措施之一。
川習開打貿易拉鋸戰 代價或達5000億美元
白宮本周形容川普有「鋼鐵般的意志」。如今的川普和習近平,顯然已陷入一場貿易拉鋸戰。這場戰爭可能會破壞雙方高度依賴、但本質並不對等的貿易關係,而這個關係價值高達約5000億美元。
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製造家庭用品、鞋子、電子產品、建材原料、家電、太陽能板等各式各樣的商品,滿足了美國與全球消費者對平價商品的需求,但也導致了美國對中國的巨大貿易逆差。這讓川普認為,全球化反而奪走了美國製造業與工作機會。如今,川普把對中關稅一路調高到超過125%,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讓中國對美出口減少一半以上。
但許多中國商品短期內根本無法找到替代來源,這將推升美國的消費價格,而且可能會持續多年,直到其他地區的新工廠陸續建成。美國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分析師9日表示,在找到替代商品之前,這些關稅對美國人來說,相當於加稅約8600億美元。
至於中國,大量供應商可能會因此失去原本就不多的利潤,接下來可能掀起另一波將工廠遷往其他國家的浪潮。史宗瀚(Victor Shih)指出,大規模關稅可能會導致「數百萬人失業」,並在中國引發一波「企業倒閉潮」,而且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可能會「幾乎歸零」。但他強調,「中國能夠承受這種局面,比美國政客還要強得多。」
誰能在拉鋸戰撐得更久? 極權國家沒有民意壓力
部分原因是,中共領導人不需要像美國政客那樣,立刻面對選民和民調的壓力。史宗瀚表示,「疫情期間,他們封鎖整個經濟,導致大量失業、民眾受苦,但他們也沒在怕。」北京方面也相信自己能撐過這場風暴。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7日在頭版刊登評論指出,「針對美國的關稅措施,我們已有準備,也有對策。與美國打了8年的貿易戰,中國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當中提到,北京可以採取「非常之舉」來刺激國內消費,並透過其他政策工具來支撐經濟。評論強調,「應對的方案準備充足,手段豐富。」
雖然外界仍不確定未來的局勢可能會升溫到什麼程度,但北京看起來很冷靜。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者蔡彤娟本周在官媒發表社論表示,「最終的結果取決於,誰能在這場『經濟拉鋸戰』中撐得更久」並強調,「中國在戰略耐力方面,顯然更具優勢。」
中國成功建立多元供應鏈優勢
專家表示,如今的中國在應對更大規模的貿易衝突時,已經比過去更有底氣。與2018年相比,中國已經擴大了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美國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從原本的5分之1降到不到15%。
中國的製造商也早已在越南、柬埔寨等第3國建立大規模生產基地,部分目的就是為了避開美國的高額關稅。
此外,中國還建立了自己的稀土與其他關鍵礦產供應鏈,並透過人工智慧與人形機器人升級製造業技術,同時大力發展先進科技實力,包括半導體。自去年以來,中國政府也在處理國內消費疲軟、地方政府債務高漲等問題,雖然成效不一,但持續努力中。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經濟高級顧問甘思德(Scott Kennedy)指出,「中國確實有不少弱點,但在一場全面衝突的情況下,這些問題還算可控。美國光靠自己,是沒辦法把中國經濟逼到崩潰邊緣的。」他補充,「就算華府不想承認,中國說『你們無法在經濟上遏制中國』的這話,其實是有幾分道理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