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對等關稅措施在全球投下震撼彈,在各界討論該如何因應之前,或許有個問題應該先釐清,那就是川普為何這麼堅持要課關稅?對此,有專家認為川普的關稅措施並不僅是貿易上的順差逆差微調,而是一場全方位「重置」美國體質與全球秩序的第一步。
美國政策分析家拉特娜(Tanvi Ratna)在《福斯新聞》以「川普高風險關稅策略的真正目的」為題發表專欄,分析川普大打關稅戰背後到底在下一盤什麼樣的棋。拉特娜開宗明義表示,川普關稅是一項高風險策略,目的是為了累積影響力和資源,以管理美國的債務,重塑美國的工業基礎,並重新協商美國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
拉特娜進一步解釋,一切的起點在於一個大多數人未充分了解的問題,那就是2025年美國將有9.2兆美元的債務到期,其中約有6.5兆美元將於6月到期,必須進行再融資,這是一個規模相當驚人的債務關卡,根據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的說法,利率每下降一個基點,政府每年就可以節省約10億美元,所以如果利率下降0.5%,10年內可節省5000億美元。而自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以來,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已從4.2%降至3.9%,按照貝森特的說法這已經立即省下300億美元。
因此,維持低殖利率不僅是合理的策略,也是川普政府管理財政所需。但是聯準會擔心通膨再起,仍在觀望啟動降息的時機,所以川普政府面臨的問題變成了:在沒有聯準會幫助的情況下,如何降低殖利率?
於是有趣的地方來了,透過徵收全面關稅,美國政府創造的經濟不確定性就足以促使投資者撤出風險和股票資產,轉向10年期美國國債等更安全的資產,而這種轉變就會導致美國國債殖利率下降。
拉特娜表示,這是一個違反直覺的舉動,但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舉動。有些人稱之為對於過熱金融體系的「經濟排毒」,冷卻經濟、壓低再融資成本,而且它似乎正在發揮作用。
然而,光是減少債務利息還不夠,削減開支仍是必須,這就是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在做的事。假如政府效率部的計畫成功,到2025年底政府赤字將減少一兆美元。因此,現在可以進入到第三步,那就是刺激美國經濟成長。
關稅能夠在此起到點火的作用,透過提高進口價格,為美國生產商重新進入市場創造了空間。關稅目的不是懲罰貿易夥伴,而是讓國內產業再次煥發生機。
拉特娜指出,在這過程中物價會上漲,川普政府也完全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選擇此時讓對等關稅上路承受痛苦,希望情況在2026年期中選舉時已經獲得好轉,希望屆時經濟活動與就業已經獲得明顯的成長。
另外,關稅本身也能創造政府收入,預計關稅在第一年能帶來超過7000億美元的收入,為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空間,使其能夠減稅並繼續在社會安全、醫療補助和其他項目上實施支出。
而在地緣政治方面情況也十分有趣,這些關稅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他們的設置與美國刻意重塑全球聯盟的關係同時進行。美國正悄悄疏遠北約,重新調整與歐洲的關係,並開通與波斯灣國家和俄羅斯先前凍結的外交管道。
為什麼?因為冷戰後的貿易秩序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它導致了赤字、離岸外包和戰略依賴。現在,關稅已成為槓桿。與美國優先事項一致的盟友將獲得重新談判合作條件的機會,其他國家則面臨更高的成本。
當然,中國是關稅計畫的核心目標。多年來,經濟學家一直認為,中國官方壓低的貨幣匯率和工業產能過剩扭曲了全球貿易。關稅是迫使中國進行清算的一種方式,並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
其他國家也未能倖免。歐洲可能會被要求就烏克蘭問題提出條款,印度可能面臨大幅削減關稅的壓力,加拿大和墨西哥可能會面臨與芬太尼和邊境執法相關的要求。這些都不是隨機的,而是利用貿易政策作為迫使各國坐到談判桌前的手段。而國內,關稅的政治邏輯同樣清晰。最有可能受益的產業,像是鋼鐵、汽車、紡織,集中在關鍵搖擺州。川普政府認為,這些地區的明顯收益將抵消依賴廉價進口產品產業的短期痛苦。
拉特娜結論,川普關稅是一項存在著高度風險的策略,一旦通膨捲土重來,或者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賭注失敗,其帶來的負面後果可能會很嚴重。但請不要誤會,這整個過程不是即興為之,而是一場有計畫的顛覆。「無論你是否同意,這都是一代人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財政和產業重置計畫。剩下的唯一問題是:它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