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公司蘋果、美國晶片設計大廠輝達等主要科技品牌的供應商,對於美國總統川普最新一波關稅「感到震驚」,因為該關稅對越南、台灣、泰國等亞洲經濟體開出歷來最高稅率,而這些國家正是美國企業為擺脫對中國生產依賴的重要替代地區。一位谷歌供應商的企業主管更表示,「既然所有地方都被課高關稅,那還不如回中國生產。」
日經亞洲4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2日宣布「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主要針對與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逆差的國家。對等關稅稅率從10%起跳,高至接近50%。許多供應商告訴日經亞洲,這波關稅可能迫使企業重新考慮生產佈局和投資策略。
一位為美國科技公司蘋果(Apple)、南韓科技公司三星(Samsung)服務的供應鏈高層向日經表示,「我們一看到關稅公告,真的完全愣住了,說不出話來。」 他們甚至開玩笑地說,也許外太空或南極洲會是安全的地方,「結果我們深入仔細地看了一下,發現連靠近南極的地區似乎都沒被放過。」另一位為美國科技公司谷歌(Google)、惠普(HP)與戴爾(Dell)供貨的主管也透露出無奈。「你告訴我,我們這次還能搬去哪裡?只能交由各國政府去和川普政府談判了,」這位主管說,「但衝擊是無可避免的。」
台越泰協助美企供應鏈「去中化」 因此貿易順差暴增成川普關稅箭靶
此前,美國為了減少該國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的狀況,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也就是說美國企業的生產基地,如果不是蓋在美國,就應該在靠近美國,或與美國利益一致的國家,以確保供應鏈安全,而亞洲製造重鎮正是該政策的關鍵支柱,幫助美企在2018年以來的美中貿易戰中,建立起撤離中國的供應鏈。然而,這樣的產能轉移,也讓這些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暴增,如今,反而成了川普關稅的箭靶。
依照目前公布的規定,從4月9日開始,越南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將面臨最高46%的關稅,泰國為36%,台灣32%,印度約26%。而中國則是加徵34%的關稅,再加上川普上任後已被課徵的20%關稅,將面臨高達54%的關稅。
蘋果特別倚重越南作為中國以外最大的生產基地,目前在越南製造MacBook、iPad、AirPods和Apple Watch;而iPhone則已經轉到印度生產。戴爾(Dell)則是最早響應華府「去中化」呼籲的美國企業之一,目前大約有25%、主要銷往美國的筆電在越南生產,並計劃擴張到泰國。
惠普(HP)也在泰國擴大產能,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敦促供應商在當地建立供應鏈。美國晶片設計大廠輝達(Nvidia)近年來的伺服器主要合作夥伴則多集中在台灣、馬來西亞和墨西哥擴產。
這位為美國科技公司谷歌(Google)、惠普(HP)與戴爾(Dell)供貨的主管表示,「除非美國降低對越南的關稅,否則我認為包括我們在內的任何公司都不會繼續在越南投資。」他直言,「現在是政治壓垮經濟的一個時代。」
另一位為輝達、美國半導體公司超微(AMD),和美國晶片製造大廠英特爾(Intel)伺服器供貨的主管則說,他們公司在過去幾個月已經開始協助筆電和伺服器領域的客戶提前出貨到美國,以便在新一輪關稅生效前做短期應急計畫。「但不是所有客戶都願意這麼做,像是一些消費電子客戶,目前的市場需求本來就已經復甦得很慢,他們告訴我們別動,按原計畫來。」
世界各國無一倖免 企業主管:那還不如回中國製造
一位谷歌供應商的主管說,「我們什麼都不會做,因為我們根本無能為力。既然哪裡都被課高關稅,那還不如回中國生產,不用再跑去越南和印度了。」他補充,東南亞製造有很多「隱藏成本」,像是生產效率比較低。
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票分析師摩爾(Joseph Moore)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如果新規則真的實施,美國市場的需求一定會變弱,尤其是手機、個人電腦和各類消費性電子產品。」
台灣投資顧問公司永豐投顧(SinoPac Investment Service)分析指出,筆記型電腦和網通設備的製造商及其供應鏈將受到特別大的打擊,因為最終產品價格上升將讓消費者卻步。該公司預估,如果新關稅上路,2025年許多供應商的獲利將全面下滑。「這波關稅的範圍和幅度都遠高於預期,即使這些廠商能將5%到30%的關稅轉嫁出去,整體獲利仍將受到明顯衝擊。」
永豐投顧指出,如果電腦品牌的供應鏈大多設在中國和這些高關稅的東南亞地區,他們將陷入困境,因為一旦調高產品價格,就可能會抑制需求。例如全球前五大PC品牌之一的宏碁(Acer),就曾在2月表示,將針對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調漲10%,以因應關稅成本上升。
而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墨西哥等地的關稅雖然相對較低,但要遷移供應鏈是一個緩慢且複雜的過程。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的高級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說,雖然這波新關稅會波及很多國家,但當美國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重塑全球貿易時,中國始終是它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