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兼資深副行長林毅夫13日在第18屆亞洲金融論壇發表演講,他認為世界要回歸一個更穩定、更和平的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的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將無法阻擋中國的技術發展。在回答媒體提問時,林毅夫預測,中國在2030年至2035年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的可能性相當大。
第18屆亞洲金融論壇於本(1)月13日至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林毅夫教授於論壇首日午餐會發表主題演講,深入剖析環球經濟格局變遷,探討如何在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實現穩定增長,推動經濟高速發展。據港媒《大公文匯網》報導,林毅夫指出,當前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主要來源於大國之間的博弈,而非簡單的「兩頭大象打架」。當中國的GDP達到美國GDP的15%時,由於中國的人口規模遠大於美國,中國的GDP總量將是美國的2倍。
林毅夫表示,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以及沿海省份的人口總和已接近4億,與美國現在的人口(約3.3億)相當。這些地區的GDP有望達到與美國相當的水平。他提到,GDP是衡量技術成就和工業成就的一個很好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將無法阻擋中國的技術發展。
林毅夫強調,持續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是持續的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和工業升級方面,中國有兩個優勢:一是後發優勢;二是中國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方面與世界各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此外,中國每年有600多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畢業生,這樣的人才庫使中國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經濟領域具有真正的競爭力。
中國的目標是到2049年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林毅夫判斷,中國要實現這一目標,其GDP需要從2019年的相當於美國GDP的22.6%增長到50%。這意味著在2019年至2049年期間,中國需要保持平均每年4.5%的增長率。這將使中國能夠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願景,同時也將幫助世界應對這一偉大變革,實現一個新的、穩定和平的全球秩序。「在未來的幾年裡,中國將繼續為世界貢獻約30%或更多的增長。這不僅對中國有利,也對世界有利。」
會議期間,林毅夫接受採訪時指出,推動中國經濟穩中有升,從長期來看應當是投資拉動經濟發展,依靠投資推動技術升級與產業創新,從而提高生產力水平,拉動就業與人均收入增加,提升消費。在當前的經濟周期,短期可以透過「以舊換新」等補貼政策來有效刺激消費,效果可以在2025年上半年顯現。「從長期(看)還是投資拉動為主,短期內根據經濟周期的狀況,需要強調投資,也要強調消費。」(推薦閱讀:搶泰勒絲商機!上海文旅局放話:「霉霉」2025可望來辦演唱會)
林毅夫研判,「實際上,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4年就超過美國。而按市場匯率計算,我認為中國在2030年至2035年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具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因為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速快於美國。不過市場匯率也有不確定性,一方面是匯率會波動,另一方面是貨幣會受到美國貨幣政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