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獲永續獎項背書的企業,就符合環保永續嗎?綠盟今天發布「2024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指出,檢視去年國內企業永續獎項的得獎名單,除有涉及污染違規企業,還有排碳大戶未承諾淨零卻得獎;呼籲各單位強化永續獎項的透明度、公開評選標準,避免幫企業「漂綠」;並建議政府建構反漂綠規範,加速企業氣候行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台灣企業永續綜合績效獎及氣候領袖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並針對去年獲獎的製造業及排碳大戶,檢視其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
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指出,去年64家得到TCSA永續綜合績效獎的企業中,有12家涉及排放污染違規遭開罰,佔比遠高於其他永續獎。以中油為例,2022年違反42件環保法規,遭開罰1800多萬元,且中油在永續報告書的違規事件資訊揭露也不夠確實,把同一天收到的罰單通通算成一件,因此永續報告書上寫6件,實際上有15件違規。
曾虹文強調,這並非指有污染事件污點的企業,或排碳大戶就沒有資格拿永續獎,企業若永續做得好、減碳表現佳,得獎當然沒問題,但前提是頒獎機構應說明清楚評選標準是否夠嚴謹,讓大眾信服,避免讓外界質疑頒獎單位幫助企業「漂綠」。
綠盟研究員陳震遠則表示,TCSA永續綜合績效獎也是這四個永續獎頒獎單位中,唯一有碳排大戶未承諾淨零仍能得獎的,若欲引導碳排大戶積極轉型,永續獎的評選指標有責任以更高的標準檢視排碳大戶的氣候績效。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怡均說,半導體產業的氣候資訊揭露透明度雖較佳,但有揭露不代表氣候行動有實質進展,事實上許多得到永續獎的半導體企業,提出2030年的減碳目標、中長期再生能源佔比目標很模糊或低於政府設定目標;另獲得永續獎的鋼鐵、石化、水泥業也有減碳目標模糊的問題。若獲獎企業的氣候績效已不甚理想,未來恐難影響更多未獲獎或未參賽的業者一同重視氣候行動。
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簡凱倫表示,為避免永續獎項的鑑別度不足,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效果,建議環境部與金管會合作推出「反漂綠指引」,為漂綠明確畫出行為界限,給予企業明確遵循準則,並做出廣告不實或揭露不實的制度規範,完善ESG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