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低薪問題為人詬病,即便整體平均水準提高,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超過68%的上班族領不到平均薪資,只能仰望少數明星產業的高薪族群。中央銀行指出,我國名目GDP大幅成長,分配給勞工的報酬卻未等幅上升,尤其服務業是創造就業的主要來源,但長年以來的薪資漲幅都輸給製造業,甚至近年平均薪資已遭製造業超車,這將不利於服務業持續吸納人才。
央行發布專題分析指出,近20多年來,我國名目GDP大幅提升,但受僱人員報酬占名目GDP比重(勞動份額)下滑,而且製造業、服務業都有此現象。從數據來看,2021年名目GDP為21.7兆元,是1998年9.4兆元的2.3倍,但與此同時,勞動份額卻從48.2%下降5.2個百分點至43%,顯示GDP雖有長進,分配給勞工的經濟果實卻沒跟上。
究竟何以致之?國際勞工組織(ILO)指出,全球化導致各國競爭加劇,壓低成本、科技進步促使自動化生產與資本擴充,低技術勞工的需求減少,加上工會力量下降,勞工對於薪資的議價能力減弱。
此外,隨著金融活動日益頻繁,公司治理追求股東價值極大化,企業提高利潤的壓力增加,迫使採取壓低成本的經營策略。
製造業薪資漲幅攀升 總薪資超車服務業
以就業情況而言,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從1998年287萬人快速成長至2022年的475萬人,遠高於製造業的287萬人,去年整體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占比達到58.1%,高於製造業的35.1%,其中又以批發及零售業占比達20.9%最高。
央行分析,製造業僱用人數成長和緩,主要受到自動化生產趨勢,以及民生工業、石化產業及電力設備業等傳產業生產線外移影響;服務業僱用人數累積成長率高達65.6%,且以支援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成長較快,可能是因國內派遣人力需求漸增,使支援服務業快速發展,加上國人逐漸注重生活品質,刺激旅遊與餐飲消費,因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勞動需求。
從薪資方面來看,我國服務業高薪產業較為分散,例如金融及保險業、資通訊傳播、專業服務以及運輸及倉儲業等;製造業高薪產業則較集中電子資通訊業,而且傳產製造業薪資多較低,以致1998年至2020年服務業薪資水準多高於製造業。
然而,從2021年開始,因為美中貿易戰、疫情紅利使得出口快速成長,進而推升製造業薪資漲幅加大,而且總薪資已經連續兩年高於服務業。
央行指出,每人勞動報酬為平均每人總薪資及非薪資報酬之加總,而且每人勞動報酬累積年增率,約等於「勞動生產力」、「GDP平減指數」、「勞動份額」及「平均工時」等四項累積年增率的總和。進一步分析,台灣製造業的每人勞動報酬成長率明顯高於服務業,主要受到四大因素影響:
◎勞動生產力: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穩定成長,服務業則是呈現停滯,這是兩業別每人勞動報酬成長率差異的主要來源。製造業中,以電子資通訊業的勞動生產力成長幅度較大,電機及運輸設備等傳產製造業則較為低緩。
◎產出價格:過去兩業別的產出價格年增率多為負值,但近年製造業、服務業分別因為貿易條件改善、疫情帶來貨櫃運價上漲,使得產出價格均上揚。
◎勞動份額:製造業受全球化、技術進步等影響較大,以致勞動份額明顯下降,服務業屬於勞力密集產業且受全球化的影響較小,勞動份額降幅不大。
◎勞動工時:台灣工作時數減少反映勞動條件的改善,這也是國際長期趨勢。
央行建議加大政策力道 促進產業創新及科技轉型
央行認為,我國企業研發支出占各業名目生產毛額比率以電子資通訊業較高,傳產製造業及服務業研發支出比率則均偏低,不利生產力與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此外,台灣製造業位居全球供應鏈的中上游,擅長中間財製造與生產管理,但中間財多屬標準規格,易為價格接受者,而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有限,以致定價能力薄弱。
近年經濟部、交通部及文化部持續推動製造業、服務業創新及轉型相關計畫,央行建議未來應再擴大資源投入,藉此加速提升產業勞動生產力與產出價格的成效。
適時合理提高基本工資 強化勞工議價能力
為提升勞動份額,央行認為仍宜適時合理提高基本工資,並且強化勞工對薪資的議價能力。
央行提到,去年全體加薪廠商中,近4成將「基本工資調升」列為首要考慮因素,足見適度提高基本工資,可以促進企業調薪。
另一方面,2021年台灣企業及產業工會組織率僅為7.8%,低於南韓的12.5%(2019年資料)以及日本的16.9%。
央行建議,政府宜協助並鼓勵中小企業勞工加入產業工會,或適度降低工會籌組門檻,以提高我國工會組織率,進而強化勞工對薪資的議價能力。(相關報導:台灣物價漲太快,還是薪水漲太慢?實質薪資連2年負成長,通膨只是最後稻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