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垃圾量逐年增高,但公有焚化爐陸續歲修,導致「垃圾山」堆置情況嚴峻,環境部近年推動固體再生燃料(SRF)將廢棄物燃料化,解決高熱值廢棄物處理,也可讓家戶垃圾與事業廢棄物分流。但環團指出,SRF原料含有毒廢棄物,燃燒會製造空汙,但只要發電效率達百分之廿五,業者就可享補貼獎勵,質疑SRF根本是「假綠能」。
環境部循環署副組長陳文俊強調,SRF製造原料首要條件就是排除有害廢棄物,燃燒排放的廢氣不會有毒害,也會符合空汙排放標準。
台灣健康空氣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環境小組、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等昨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環境部與經濟部合作推動所謂先進焚化爐及SRF設施,以綠能之名,燃燒成分包含塑膠、橡膠等廢棄物,甚至有業者加入工業汙泥,這些廢棄物經篩分及均質化處理,提升熱值,燃燒後發電效率可超過百分之廿五,但燃燒來自石油的塑膠,根本不能稱為綠能。
謝和霖說,環境部高唱循環經濟,卻漠視不利於資源減量與循環利用的末端處理設施,只要投資金額(不含土地)超過一億元,就能適用促參法,業者可享稅負減免及低利貸款優惠,但也讓零廢棄目標愈來愈遙遠。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副研究員林政翰說,燒SRF白話來說,就是「燒垃圾」,只是垃圾經篩分、破碎,以不同比例再被製成發電效率較高的燃料,就算能回收部分能源,也還是會產生空汙以及有毒灰燼。
陳椒華表示,經濟部九月初聲稱SRF是綠能,且已規範燃料空汙排放標準,事實上,環境部七月預告混燒SRF的排放標準,九月廿五日才辦公聽會,草案根本還沒修正公告,經濟部卻說已規範,與事實不合。
經濟部能源署強調,SRF發電在國際上被歸類為再生能源,SRF發電設備的料源需先經過處理,「依照現行條例,SRF確實是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