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看政黨在各縣市的選舉結果,往常都是用「得票率」看,得票率代表「有去投票的人」,他們投票的比例。但如果要看「政黨勢力的消長」,用得票率則會產生誤導,所以學者認為應使用「催票率」才能夠更可靠的分析政治勢力消長。催票率代表政黨能從「全部有投票權的人」中,獲取選票的能力。讓我們用催票率看看六都過去幾屆的變化。
上圖是新北市在過去5屆首長選舉,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催票率變化。整體來看,國民黨在2005年後都略高於民進黨,而在2018年時差距拉大。而2010到2018年,連三屆民進黨的催票率呈現持續下滑情形。
桃園市的變化,則是兩黨呈現類似的趨勢。
在2009年之前,兩黨催票率都是逐漸下滑。在2014年都回升,在這一屆民進黨超過國民黨。到了2018年民進黨維持平盤,但國民黨下降。
台中市則是出現兩次翻轉。
在2010之前,兩黨催票率在台中的趨勢相似。在2014年時,民進黨持續上升,而國民黨則是下降。再隔一屆則是情形反轉,民進黨大幅下降,國民黨則是上升。
被視為傳統民進黨票倉的台南與高雄,在2010與2014年確實催票率遠高於國民黨,但其他年份則沒有這麼巨大的差異。
上圖是台南市的催票率變化,除了2010年與2014年差距超過10個百分點外,其他三屆則差距不大。
下圖的高雄市變化,也是在2010與2014差距超過10個百分點,而且在2018年時曾經翻轉過。
最後,來看看台北市。
過去台北市被認為是偏向國民黨,不過,從2002年到2018的催票率趨勢變化來看,國民黨在台北的催票率是逐漸下滑,而民進黨在2002到2010間則是緩升。而2014年因為民進黨與當時無黨籍的柯文哲合作,所以柯文哲當時的催票率或許可以視為民進黨,但也可能包含藍綠以外的選民。
而2018年民進黨與柯文哲不再合作,民進黨也推薦姚文智作為台北市長候選人,成為三腳督的情形,最終柯文哲以些微差距勝選。不過如果將柯文哲與姚文智的催票率相加,大致仍等於2014年柯文哲的催票率。
今年台北市長選舉也是呈現三腳督情形,到底最終會是如何呢?再過一天便會有答案。
更多關鍵「九合一大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