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新知,市民評論,政治動向

台海封鎖戰8》台灣存糧能吃多久?糧食自給率僅3成 最缺的是這幾項

2022-08-19

531 人氣

3
3
兩岸近期局勢緊張,不少人擔心台灣糧食自給率不足,若台海戰爭爆發,在公糧(見圖)消耗殆盡後,將鬧飢荒。(資料照,取自總統府網站)

兩岸近期局勢緊張,不少人擔心台灣糧食自給率不足,若台海戰爭爆發,在公糧(見圖)消耗殆盡後,將鬧飢荒。(資料照,取自總統府網站)

 

 

面對變幻莫測的兩岸局勢,台灣容易陷入「隔離」的高度風險,然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有3成,熱量所需高度仰賴國外進口,台灣必須強化緊急應變的法制,維持農業生產的地力與勞動力,才能在非常時期讓糧食不斷鏈。

近日,中國再度在台灣周邊海空區域進行聯合戰備警巡與實戰化演練,根據美國蘭德公司的《中國對台灣施行強制隔離之分析》評估,兩岸之間發生「全面軍事入侵」的可能性較低,但不可忽視「隔離台灣」的高度風險,航運與空運遭到限制,衝擊日常生活所需。

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 穀類、油、乳品多仰賴進口

民以食為天,面對逐漸升高的軍事壓力,首先想到的是糧食安全。若以熱量來計算,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為31.75%,意味著我們每日生活所需的熱量當中,只有3成是由國內生產的糧食供應,其餘7成來自進口,台灣會面臨什麼糧食困境?又該如何因應?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75%,穀類、油品與乳品大多仰賴進口,國內既有存放機制的公糧倉庫則面臨庫存安全的問題;而農業生產用的飼料、種子與肥料也多半來自國外,從產地到餐桌都必須謹慎看待。

相較於美澳等國超過100%的糧食自給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看似低迷,但若分項檢視,稻米達到110%,日常所需的五大類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肉類與蛋類,糧食自給率都有達到7成以上,蛋類直逼100%,水產甚至有153%,唯有油脂和乳品較為缺乏。

20220817-SMG0034-E01-李佳穎_01_2020年台灣各大糧食自給率

黃小玉拉低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半年份庫存以應緊急事態

細究其他糧食,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是被黃小玉給拉低。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但因為台灣的飲食習慣逐漸由米食改為麵食,其他糧食所需則受全球貿易自由化影響,糧食自給率才只剩下3成。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多次表示,近年疫情、戰爭與氣候變遷的事件頻傳,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總統與行政院就指示農委會必須每月盤點重要糧食庫存與採購量,並模擬不同情境下的配送途徑,確保半年內供應無虞。

事實上,台灣也訂有《糧食管理法》與「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要求農委會應儲備不低於3個月稻米消費量的安全存量。農委會企劃處長莊老達指出,台灣每月約食用10公噸的稻米,安全存量是30公噸,目前公糧加上民間庫存已經超過100公噸,可供國人食用12個月。

根據聯合國糧食組織(FAO)建議,糧食庫存量應占消費量的17%至18%方可維持糧食安全,約為2個月的庫存。莊老達也曾在立法院備詢時分析,玉米、大豆都有2個月的庫存,豬肉庫存量可吃1個月、雞肉庫存量可吃1.5個月;若真的面臨戰事,飼養中的豬雞直接宰殺供應,量能將再增加。

玉米、糧食。(美聯社)
台灣大學農經系榮譽教授林國慶指出,台灣的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僅稻米公糧儲備法制化 學者籲強化應變法源

林國慶在2011年時曾模擬「非常時期」的最低糧食需求,當台灣無法由國外進口糧食,或是可供進口比例大幅下降時,在勞動力與水源無虞的狀況下,可以透過稻米與地瓜的糧食組合,滿足台灣民眾每日所需的2000大卡熱量。

除此之外,農委會在2016年起提出的「大糧倉計畫」,目標是2020年雜糧栽種要達10萬公頃,但至今種植面積僅超過7萬公頃,尚未達標。陳吉仲多次強調國際雜糧價格上漲正是擴大栽種時機,會檢討推廣狀況,也為了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做準備。

台灣的糧食存量看似能因應非常時期的變動,但林國慶提醒,台灣的《糧食管理法》目前僅有稻米公糧儲備法制化,政府應強化非常時期的糧食安全應變法源,應針對緊急增加儲備標準、緊急進口糧食與防範國內糧食流出等機制加強規範,平時也應強化模擬演練,確保非常時期的糧食安全。

同是台大農經系榮譽教授的吳榮杰就曾撰文建議糧食安全政策,他在文中舉例,非常時期的人力調派與糧食配給都必須在平時規劃與準備,甚至在危機發生時必須將休耕地、公園綠地、高爾夫球場改變用途,進行有計畫的農作墾殖。

長期而言,林國慶則呼籲,台灣的農地面積持續減少,應透過國土計畫保障農地空間,改善農業勞動力缺工、老化的問題,才能在非常時期緊急動員人力、使用農地種植作物,以維持國人生活所需。

高管處採精準農業灌溉措施,不但能配合作物生長調節,還能節約用水,避免浪費。(圖/徐炳文攝)
台灣的農地面積持續減少,應透過國土計畫保障農地空間,改善農業勞動力缺工。(資料照,徐炳文攝)

農委會公糧庫存環境遭監院糾正 7年後履勘仍有待加強

除了擴大耕種與採購,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張靜貞表示,國際上不只以糧食自給率作為糧食安全的指標,應同時包括供應、消費、穩定與永續等4大面向,台灣除了要檢討糧食大量仰賴進口的問題,也應該解決安全庫存與生產過剩的困境。

張靜貞指出,台灣稻米生產過剩,在固定收購稻米為公糧的狀況下,經常面臨儲存空間不足、儲存環境不佳的問題,向農民收購的公糧容易變質,最後變成飼料米出清。台灣有8成的公糧都採用常溫平倉儲存,也就是一袋一袋堆置室內,相較之下日本已經以低溫、筒倉的方式儲存。

監察院曾在2012年指出,農委會農糧署的公糧儲放環境有待改善,多個農會倉庫的抓鼠、捕鳥設施不盡完整;而至2019年再度履勘時「仍可於部分民間倉庫觀察到陳放條件有待加強」,包括蛛網密布、隨意擺放與超過3年的問題。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目前低溫筒倉比率已經達到10%,農委會將一處一處逐步改善。張靜貞則建議,若能透過最新的技術將稻米加工成即食品,不僅可以延長保存期限,也可以變成緊急物資,有效存放公糧。

公糧。(取自農委會官網)
張靜貞指出,台灣稻米生產過剩,在固定收購稻米為公糧的狀況下,經常面臨儲存空間不足、儲存環境不佳的問題。(取自農委會官網)

農牧業生產原料仰賴進口 公糧庫存吃完恐斷炊

「當我們平時維持高度的糧食自給率時,別忘了賴以維持糧食生產的能源、肥料、飼料、農藥、農機等生產投入,或是這些生產投入的原料,也許是進口而來。」吳榮杰也曾為文警示,一旦發生戰爭,不僅糧食無法順利進口,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供應鏈也無法正常運作。

目前農委會僅公布依人類所需熱量與產值所計算的糧食自給率,並沒有公布飼料、種子等農業生產原料的供需狀況。但是台灣的家禽與豬隻飼料以玉米、大豆為主,同樣都仰賴進口,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間就曾因缺櫃、塞港造成飼料荒。

除了飼料「黃小玉」,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曾在立法院備詢時曾坦言:「國內的蔬菜種子,除了馬鈴薯以外,全部都是進口的。」而肥料的原料氮肥、磷肥與鉀肥來自俄羅斯、中亞等國,尿素則主要自中國進口,台灣的存糧一旦消耗完畢,又缺乏生產原料,將面臨進一步的糧食危機。

20200410-蔡英文宣布,從4月15日開始,政府推出實名預購方式,每包肥料補助20元。(資料照, 總統府提供)
台灣除了糧食自給率過低外,糧食生產的能源、肥料(見圖)、飼料、農藥、農機等都高度仰賴進口。(資料照, 總統府提供)

糧食與生產原料應各別統計 以搭配策略減緩進口依賴

提及生產原料存量,莊老達表示,飼料、肥料、種子、農藥與動物疫苗等重要農業生產原料都有至少6個月的庫存,而國內也正擴大種植玉米,種植面積從3年前的每年1.5萬公頃增加至5萬公頃,將提高台灣對生產原料與禽畜飼料的掌握程度。

莊老達也進一步建議,受到疫情與烏俄戰爭的影響,台灣早已面臨飼料與肥料價格高漲的問題,農民應思考合理化施肥,近年來,也有部分養豬戶則可能改用廚餘飼養或改變飼料配方,現階段不僅能減少成本支出,也能減緩非常時期對於進口原料的依賴。

另外,農委會前副主委陳文德則曾在〈台灣糧食自給率之影響與因應〉報告中論及,日本會將糧食自給率分為「主食」與「飼料用」,英國也會分為「總體」與「傳統」兩類,傳統指的是該國適合生產且是維繫生活所需的農產品,台灣應思考修正農業統計的方法,以掌握重要的糧食與原料。

台灣目前雖已準備安全的糧食與生產原料,但面對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壓力,仍不可不慎。長期而言,政府應強化糧食安全應變的法源,產業端與社會大眾則是要改變飲食習慣、種植與飼養方式,並維持農地的生產力,才能減少對於進口農產品的依賴,提高糧食自給率,積累更多本錢以因應變局。

 

 【台海封鎖戰】系列報導

台海封鎖戰1》「鎖台軍演」後的國防難題:解放軍若是「只圍不打」,台灣該如何應對?

台海封鎖戰2》古巴危機、柏林空運、黑海封鎖,解放軍「強制隔離」台灣的歷史觀照

台海封鎖戰3》油、氣進不來,台灣能撐多少天不停電?戰備儲油夠安全嗎?

台海封鎖戰4》鎖台危機下如何救經濟?5大指標教戰企業未來布局

台海封鎖戰5》台灣擋得住中國網軍嗎?資安漏洞總體檢 揭政府沒說的破口

台海封鎖戰6》台灣被孤立,半導體業能撐多久?業內人士曝產業存亡3劇本

台海封鎖戰7》進口戰略藥品被斷頭怎麼辦?衛福部官員曝獨立生產3要件

台海封鎖戰8》台灣存糧能吃多久?糧食自給率僅3成 最缺的是這幾項

台海封鎖戰9》共軍圍而不打就能贏?台灣8成能源仰賴進口 海運遭堵恐先「斷氣」

查看原始文章

分享:

Tags